依托农科优势提升人文素养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9-12
 

   其次,应根据农科高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借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的开设来开发并训练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做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人类的理性思维借助抽象概念作严谨的逻辑推理,具有规律性、客观性和精确性的特点;感性思维则以外在世界诉诸于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形象触发想象和联想,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主观性和直觉性。人类的智力活动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的统一。农科高校大学生多具有理工科背景,思维方式以理性推理见长,感性思维相对薄弱。人文艺术类选修课以感性认识为主,具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多种,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正可以补足这一短板,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等。人文艺术类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广博科学知识的同时拥有高尚的人文情怀,使他们成为既懂科学知识通晓自然规律,又能深刻领悟人生意义实现个体价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最后,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还应紧密结合农科高校专业特色,“以人为本”与“以农为本”结合,依托学校校园植被丰富、景色优美、农业研究领域广泛、专业实验室成熟的资源优势,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制定灵活多变的教学计划与考核方法,做到人文艺术知识与农科专业相互渗透,拓展教学内涵。农科高校主导学科一般有: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技、资源与环境、林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水利土木等专业,涉及到大地、海洋、空气、矿藏、动物、植物等自然生态世界。如何从包罗万象的人文艺术类作品中撷取最合适的教学素材,需要教师体察学生心理,关注学生需求,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体会农业世界的博大精深,提高学习兴趣,加深专业理解。课程考核则不以被动的记忆性知识考察为唯一标准,允许学生自主选题,充分发挥主动性,“农”、“艺”结合,展现专业个性。考核形式既可以是课堂讨论、专题研究汇报,也可以是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人文艺术理论写成的跨学科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感想随笔等。
  总之,农科高校中的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程应与农业优势学科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在审美教育、思维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环节做好“农”、“艺”结合工作,真正实现引导农科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