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学学术 优化课程设计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9-12
 

   当下,国内各大高校的慕课建设风生水起,有些先行者甚至已经加入了国际慕课联盟,一些优秀的中文课程也已经成功登陆英国的Futurelearn和美国的edX和Coursera等慕课平台, 实现了国内国外课程的互通和学分互换,极大地发挥了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国内对慕课的了解也已经从新闻报道类介绍,转为开始分析慕课建设的认识问题、制作问题和体制问题等。学者们认为目前对慕课建设的复杂性认识还不够,慕课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还不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在线学习往往善始而不能善终。本文从建设实践和主讲教师的角度,结合我校《英美文学讲座》慕课试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课题组自己的思考,就慕课教学所要呈现的教与学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视教学学术,优化课程设计
  慕课的第一特点就是要面对大规模的受众,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计划的大众化。相反,我们应该优化课程设计,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化。而慕课受众面广,大家对课程的期望和要求就会千差万别。因此,有关课程学习计划的设计、任课教师的选派、学时分配以及在线测试等方面的总体设计就至关重要。教学从过程上说, 和科研一样,都需要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确定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和反思,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教学的成果也同科研一样,可以公开、交流、评价和建构。因此应当将教学视为学术之一。
  慕课建设中,教学内容和学习计划的设计必须具有专题性和学术性。在开始建设慕课前,我们课程组组织学习了已经加入美国Coursera慕课平台的《唐诗宋词的人文解读》慕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英语经典美文》,尤其是后一门课的主讲教师以史为纲,以文读史,又以文论人,借用英美传记批评、文化批评和新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对英国十位经典散文家的作品一一进行解读, 旁征博引,论点鲜明,既有他人的发现,也有自己的思考,每一堂课都可看作是一篇精彩的学术研究论文,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可见,只有站在学术的制高点上才能征服广大听众。同时,知识点的安排和学习计划的设计必须置于一定的学术背景下,否则就可能流于简单的知识罗列和低水平的课本重复。
  我校慕课试点课程之一《英美文学讲座》,是一门英语专业个性发展课,面向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以及所有热爱英语语言、希望更深层了解英语文学与文化的学习者。 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文学名家与名篇,加深对英语语言表现力的认识,进一步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鉴赏力,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服务。课程组花费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对学习计划进行反复讨论和修订,同时以访谈的形式征求了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意见,最终形成了以语言审美为主线、以人文解读为旨归、按文学类别进行分工的课程总体设计,是整个课程建设中费时最长的环节。
  二、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外源性学习 
  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内在的或个人的刺激、反应、输入、编码和建构的过程,而是一种非正式、以连接为基础、网络创建的学习。在数字时代的今天,知识不再以线性方式获取,大量知识都以网络的形式呈现,具有超链接的跳跃特点。同时,随着信息的容量剧增,大量的学习过程都融人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慕课创始人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关联主义:数字化学习理论》中总结了传统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特点,发现这三种学习理论强调的都是内源学习(强调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而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信息呈几何增长的时代,很难学习掌握全部知识,因此,外源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强调学习发生在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用句通俗的话讲:“我把知识存在朋友那里”(Karen Stephenson)。 
  根据西蒙斯的关联主义理论,网络时代的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可变性、现实性、连续性、相关性、复杂性和外部性、决策性和社会性等七大特点。学习者一方面需要掌握种种观点才能得其全貌;另一方面靠单一个人正确掌握和理解某个情景、某个领域、某个课题的全部内容已经越来越困难,必须依靠不同专业化内容或信息源的连接。 通过技术的应用,学习者按类建立节点,让每个节点储存和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这样,部分学习活动就可转移到网络上了。因此,一个人如何知道更多知识的能力比知道多少知识更为关键,能在不同观点、概念和领域之间发现连接、识别范式和创建意义是今天学习者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
  《英美文学讲座》课程组利用我校课程中心提供的进阶式学习平台,将学习计划细分为96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大致串联3-4个支撑材料,从横向和纵向上对其进行延伸。材料包括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历史背景、文化现象、最新动态、哲学和美学批评等各个方面,由各主讲教师进行适当组合剪裁,作为辅助材料发布到学习平台,由学习者自行下载学习。 同时,平台也提供了课程空间、课程论坛和课程作业区,学习者可以在此进行互动、互评和实时交流。每一个新的链接、每一个新的参与都会使学习内容生成新的意义,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
  三、正确认识微视频的目的,不断探索拍摄新形式 
  微型视频课的目的不是真实课堂的虚拟或搬家,而应该是主讲教师与学习者的个性化交流。大型网络公开课与个性化交流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既然慕课的初衷就是要“推倒”大学围墙,资源共享,鼓励学生翻转课堂,自主学习,那么微视频的录制就完全不必要一定在有黑板、有讲台、有学生的真实课堂录制。慕课的目的不是还原真实课堂,而是主讲教师带领学习者在不同的信息流之中自由穿梭,并利用声像图文等多种手段,融合某一领域中的各种观点和各种信息,帮助学生最终对其做出良好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做事的能力,去创新知识而不仅仅是汲取知识。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模糊、非正式、无秩序的过程,因此如何做出抉择就是一种学习,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选择学习内容和判断新信息的意义就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然而,关于目前国内高校慕课的视频制作,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院长郭英剑老师在2014年5月《中国科学报》上撰文指出:目前国内上网的所谓的慕课,除了少数课程外,实际上不过是传统的网络课堂或者说是传统课堂的录像而已。仅把慕课当作网络课堂或者只是一种录像看待,就会极大地限制主讲教师和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和想象力。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学习者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我的学习我做主”,他们可以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安装跟慕课相关的应用程序,下载课程,在宿舍、食堂、操场、路上,午休时间、晚睡前或者等待约会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听课学习。把别人用在看网络小说和影视大片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应该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因此,视频课重要的不是还原真实课堂,而应该是目标更高、知识面更广、画面制作更有吸引力。
  《英美文学讲座》课程组自5月份开始在我校网教部老师们的大力帮助下,先后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视频试录,有在学院资料室进行的说课单机位录播,有在语音室进行的现实课堂双机位录播,还有老师们自己在家进行的屏幕录播。经过对比研究,最后决定集中在网教部的编辑室进行录播,利用网教部先进的高质量话筒和技术设备,根据授课内容自行设计了数张背景图片,进行喷绘,给视频拍摄营造氛围,增强审美。授课形式也灵活多样,有的主讲教师采用柏拉图式的对话体,由一位主讲教师和两名高水平学生进行现场问答,再配以课件插播,画面温馨,示范性强,很好地展现了慕课所具有的强大包容力。
  四、科学设计在线测试,加强互动和互评
  在线测试和师生互动是慕课建设的灵魂。正如风景再美,没有水的流动,就缺少灵气一样,慕课课程少了在线互动就只能是网络版的填鸭式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我校引进的进阶式学习慕课系统,在测试和互动方面独具特色,比如在上传视频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讲教师可以在关键部位设置问题,进行提问,而学习者必须答题后方能继续观看视频,如若答错,正确答案会自动跳出,然后学习者再继续观看视频。所有看过的视频都会有对号“∨”标记,这可以帮助主讲教师了解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展,及时督促,确保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在每段视频的下方都有在线互动区,学习者可以展开讨论和提问,进行实时互动,由最受欢迎的主讲教师负责定期解答,确保师生互动顺畅。有些慕课课程要求学生除按时在网上提交作业外,还必须参与同伴作业打分环节,按照评分标准评阅至少五篇同伴作业,超过五篇者会获得一定的分数奖励。显然,在评阅同伴作业过程中,学习者对作业的理解也会更全面和更深刻,同时也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设计测试问题时应权衡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视频提问宜以选择题为主,章节测试应该兼顾主客观题,文科课程应以主观简答题为主,或者以自拍视频方式进行,如此可以适时锻炼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
  五、科学处理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发挥教育的人文本质
  目前国内高校的慕课建设普遍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Blended Learning,Hybrid Learning),这种模式使得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更能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自由也更具个性化,适应了网络时代的学习要求。 但是,慕课这种近乎充分自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达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造成学习效果的差强人意。有报道称,2012年秋,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一门“生物电学“,当时有12725名学生注册,但只有7761名学生观看了教学录像,到最后考试时,仅剩345人,而通过考试者只有313人。国内慕课的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关注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简单的人机对话,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润,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和面对面的交流。
  《英美文学讲座》课程为2学分,36学时,线上线下的学时比例安排为2:1,十八个周的授课任务,课堂面授时间为第一、四、九、十三、十六和十八周,其余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包括:在规定时间内收看视频、网络互评、下载学习材料和网上提交作业等活动。课程组主讲教师在开课前会将全部相关材料上网,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开启跨章节学习,便于学生自己选择进度,也可以关闭跨章节学习,让学生依次学习。课堂面授主要是在自主学习后的相应阶段进行, 适时组织学生回归现实课堂,对在线学习中的关键问题与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演示等,对重点问题进行强化与提升,对在线学习进行总结与评价。课堂面授以讨论为主,每班30人,由两位主讲教师同时在场组织讨论,深化自主学习的成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利用教师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拉近师生分离造成的心理距离,弥补视频课程中真实情感交流的缺失,确保继续发挥教育的人文本质。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讲座》课程组在此次慕课建设过程中收获很多,通过理论学习和录课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对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理解,教学质量又有了质的飞跃。当前国内的慕课建设才刚刚开始,相关的研究还非常少,参与授课的教师也相对较少。据报道,国内仅有50%的大学教授愿意花时间去录制慕课并提供分享,仅有10%的名教授愿意加入慕课行列,他们觉得花时间去做慕课,不如去做项目,拿课题经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于2014年5月发布了一份非常详尽的调查报告,名为“慕课:期望与现实”( MOOCs: Expectations and Reality),全文长达208页,首先综述了慕课创始人乔治·西蒙斯及其后继者史蒂芬·汤恩斯所提出的慕课的定义及其特点,然后对美国39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28所大学已经创建了或正在创建慕课。同时,该报告对各大学创建慕课的目标和目标达成的程度以及所花费的代价都做了详尽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慕课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走向作了探讨,目的是为美国各高校管理层、教师层和基于慕课进行教学研究的人员提供第一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