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至13日,“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隆重举行,各个学院、学科推选出的优秀代表进行了论坛交流,评委专家现场指导并点评。动科学院姜运良教授说,“从这些报告中,能看到我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农学院的倪飞同学,绘制了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他的思路新颖,研究方法先进,表达自然,幻灯片也做得非常漂亮。动科学院王一新同学,汇报的是关于禽白血病病毒的鉴定与拯救机理,研究选题结合生产实际,既分析现象,又探讨拯救的分子机制,提出解决措施,充分展现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深度和导师的水平。”
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息息相关,也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系统工程中,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学术论坛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思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全校研究生互相学习、交流学术的平台。
在研究生培养的诸多环节中,学校坚持创新过程管理,严把招生质量、教学质量和论文质量等重点关口,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近几年,为吸引优秀生源,学校增设了专门针对优秀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 “校长奖学金”和“优秀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奖学金”,给予每人4000元到6000元的奖励。
加强课程管理,首先从学风建设入手,狠抓考风考纪,考试前对研究生进行纪律教育,诚信应考,杜绝作弊现象发生。平时抓课堂质量,研究生公共课任课老师布置随堂作业,成绩计入总分。对迟到早退,到课率等情况,研究生处不定期组织检查。凡是出现课程不及格的情况,降低相应的考核等次。
为督促学生认真、诚信开展科研,研究生处制定了科研试验记录规范,并为每位研究生发放了科研记录本,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数据、现象和结果,研究生处和学院会不定期检查。试验记录原始资料,作为毕业答辩资格审核的内容之一,毕业后,科研记录本作为科研档案由导师保留。校长温孚江非常重视科研记录本的使用,连纸张的厚度、颜色都提出建议。
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考核成绩60-70分者将给予预警,低于60分者延期答辩或淘汰。考核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拿到国家奖学金等资助。为了保证论文质量,特别重视规范开题报告环节。以导师组为主的组织形式,为开题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预答辩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又一重要环节。从2008年开始,学校所有博士研究生、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正式答辩之前必须参加学院组织的预答辩,按正式答辩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预答辩委员会5名专家中要有校内相关学科专家。
预答辩没有通过者将延期毕业,学位论文格式不符合学校要求者,不允许毕业答辩。在充分调动发挥答辩委员会责任心的同时,学校启用了“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和论文评阅结果同时作为论文是否能进行答辩的依据。
研究生创新能力怎样、培养质量如何,最终的检验要靠毕业论文来说话。我校规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在SCI、EI、SSCI收录学术刊物或国家级学会最高学术刊物上发表不少于一篇研究论文方可申请博士学位。但是像农学、生科、动科等学院,均采用了更高的标准。
山东省学位办曾经在2010年对我校的研究生论文进行抽检,我校的成绩非常出色,其中生科学院的优秀率达75%,远高于全省12%的平均水平,2014年的抽检论文正在评审中。以后国家和省学位办每年都会定期通过各学校上报的数据库抽检论文,抽检结果作为评价学校学位授予质量的依据之一。为了提高学术创新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也将抽检结果与导师的招生资格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