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科学院抓团队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3-30
 

  2014年度山东省科技奖评审中,我校专家主持的8项成果获奖,这8项成果中由动科学院专家主持完成的有3项,其中还有一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动科学院下大气力抓团队建设,密切结合产业发展凝练研究方向,大大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
  动科学院院长王中华对记者说,科技创新实力的增强,得益于长期坚持抓人才队伍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学院引进了崔治中教授、谭景和教授,带动了预防兽医和动物遗传育种繁殖两大学科的发展,学院新上了博士点,学科层次水平迅速提升,也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院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倡导组建团队,引导教师结合各自研究特点自由组合。目前已经有十多个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这些团队一般由四五名老师组成,“十二五”期间年到位科研经费100万元以上,团队有了稳定的支撑,年轻教师也有了成长发展的平台。一个团队往往是由不同的研究方向的力量组合起来,大家研究的内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围绕一个畜种的长期目标开展攻关,形成合力,报大项目、出大成果。2014年该学院新上科研项目54项,立项经费2300万元,其中有1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学院重视研究方向的引导和凝练,目前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均已形成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特色,为进一步整合团队、形成拳头,实现竞争力优势的再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基础研究方面,兽医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大领域均有5名以上的教师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兽医生物学在分子病原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三个方向上均形成了较明显的优势,动物生物学在发育生物学、代谢生物学、分子育种学等三个方向上均形成了较明显的优势,凝练基础研究大团队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在禽、牛、兔、羊、猪、蜂等产业上均形成了育种繁殖、饲料营养、疾病防治相配套的研究团队,在省内外有很大的影响力。禽、牛、兔、蜂团队均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羊产业团队有2名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其中1人为体系首席;猪产业团队有3名省体系专家。全院95名专任教师中有5名国家体系科学家,14名省体系岗位专家。值得欣喜的是,过去学科力量较弱的水产学科,自2013年以来,先后有3名教师成为省体系专家。2014年有2名教师成为省皮毛动物体系专家。
  密切与企业结合,服务产业发展是这些科研团队开展科研的一个突出特点。学院有一大批老师活跃在生产一线,他们指导生产、服务企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近年来拿科技奖的都是经常深入生产的,他们与业务主管部门联系密切,在行业中有影响力,与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山东益生集团、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集团、临沂的华盛江泉江泉集团、济南的佳宝乳业、澳亚乳业等大型企业都有密切的合作。他们瞄准产业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成果。由崔治中教授主持完成的“禽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中华教授参与完成的“奶牛饲料高效利用及精准饲养技术创建与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