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校研究决定,下阶段将用一个月时间进行 “学科建设大讨论”。为什么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这次大讨论?我们的知识、能力和学科水平与社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了,需要进行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首先,我们要给学科定好位,确定学科今后发展的方向。
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从出生开始,也在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轨迹,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按照选定的发展方向去努力拼搏。回首过去会发现,你的奋斗路程是在按照一个既定目标而奋斗,人生有了目标,奋斗才有力量。尽管目标不是太具体,轮廓模糊,但正因为大的方向确定了,我们才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人生如此,学科建设也如此,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科建设要适应社会转型期发展。每个学院的院长和教授委员会主任都必须有对本院学科发展的把握能力,要有超越自我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是处在现代化建设的过渡期。回顾我们的学科,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学科,现在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尽管还不完善,但正朝着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需要认真回顾每个学科在计划经济以及改革开放后所走过的路程,分析哪些是弯路,哪些是正确的。走到现在,我们又需要展望未来,思考今后学科应当怎样发展。要确定今后发展方向,就需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社会变革趋势、社会需求发展的趋势、社会对人才和科研成果的要求发展趋势等进行科学把握,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现在的发展是否能满足这种需求,我们教师的科技、教学水平是否能适应未来的要求?我们有的学科长时间默默无为,缺乏活力,这是为什么呢?这需要我们坐下来认真把脉,进行反思。我们这样的学科还能坚持多久?是否应该调整?展望学科未来发展要靠我们的眼光、判断力、敏锐性,要靠我们对未来发展的分析能力。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呈断崖式下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中央鼓励家庭农场式的经营模式,不久的将来,有志向的青年读过大学、掌握了知识就回去当农场主了,这就是职业化新型农民。比如,现在我们农业的效率是五千亩地有二千人劳作,未来有二个或者一个家庭农场就够了。因此我们要思考,就我们现在的学科结构而言,将来我们的生源从哪里来?培养的人到哪就业?我们该做哪些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如何与企业和农场主的需求紧密结合?这些正是学科大讨论的意义所在。为了将来、为了农大今后的发展,我们要用心去思考,取、舍、调相结合,考虑好每一个学科的发展战略。功成不必在我,至少我们要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做出一个好的规划,留下一个好的起点。
第三,学科发展要有危机感。十几年来,我校的招生规模急速增长,对此我们不要沾沾自喜。实际上,现在我们的招生数量已经达到顶峰,今后会逐年下降,研究生也变得难招了,这将是常态,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危机。靠其他临时抱佛脚的办法都不是长久之计,要练内功,靠实力。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如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现在有的学科可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要慎重思考,再过十年、二十年,再过五十年,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我们的学科会是什么样?我个人的预测,再过五十年,可能我们现有的三分之二的学科将要消失或“改嫁”。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及时应对新形势、新问题带来的新挑战。
第四,学科发展要多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的教师要开阔眼界和思路,多看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看看他们的苹果、玉米长成什么样。在美国和欧洲,苹果、玉米用机械收获,他们从育种开始就考虑收获时要适合机械化。育种不光要考虑高产和品质,还要考虑机械化、信息化的要求。反观我们国家,某些地区白花花的棉花没人摘取,原因是卖棉花钱不够付人工费,农民不要了,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要尽快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教师搞科研不能单纯地发表论文,还要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第五,学科发展要坚持交叉融合。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农业现代化、智能化、规模化、市场化等发展向我们提出了各种问题,我们现有学科要想寻求发展之路,就必须考虑深入调整、适当嫁接,主动跨界联合组建新的学科,只有这样,我们学科才能产生新的活力,才能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要本着错位、特色、跨界思路来认真审视和把握学科发展。学科“杂交”也能释放巨大能量,李克强总理提出 “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与任何产业融合都能产生 1+1>2的效果,那是产业的跨界,学科的融合。大家要多学习了解一下“互联网+”和“大数据+”,这对于我们的学科调整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科建设大讨论这个活动要扎扎实实开展,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督导、有简报。要求每个学院都要开展学科发展大讨论,要评估自己的学科在全国所处的位置,每一个教师都要参与进来。院长、教授委员会主任是这次大讨论的第一责任人,要通过大讨论,在全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摘好学科的整合、调整与发展,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我校的学科能够健康科学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