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扎实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4-25
 
  近期,学校启动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各专业正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修订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实施对象是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唯一方向。
  首先,培养目标的设计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个性、求学愿望、发展方向都是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多样的。
  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学校整合了名校建设和审核评估成果,融入了教育部卓越计划项目内容,设计了拔尖型、创新型、专业型、复合型四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状况确定一类或几类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可结合自身状况自主选择发展目标。这一设计从源头上为改变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是推行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的起点。
  其次,培养内容的设计要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兴趣源自培养内容,有兴趣才会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不可太高。总学分很高的结果是,表面上学风不错,学生每天奔波于课堂,实际上学生将大量精力用在了为满足毕业条件而努力获取学分上,不能拿出更多的精力学习感兴趣的知识。从教学内容“量”的角度讲,学分过高不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从“质”的角度又如何呢?那就是应做到因学生设课,不因教师设课,围绕夯实基础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设置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必须有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每一门课程的学时设置要适当,课程内容可能很多,并非教师讲得多才能学得好。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并非只有课堂一种渠道,因此教师能够将课程主要内容讲精讲透,并帮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就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还必须有足够的资源,一方面要开发更多的课程,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学生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每一门课程除了提供教材以外,还应明确一定量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在课程中心平台建设课程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资源,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搭建平台。
  再次,培养制度的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本。培养制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进学分制的实施。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而选课制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设计学习进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特长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选课制的目标是必修课可以选教师、选时间,选修课可以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新方案除了培养目标可选外,还增设了专业交叉课程,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全校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对学生通过规定的方式在国内外其他高校取得的学分给予认可。新方案选修课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5%,同时设计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由学生自主选择创新活动内容,自主选择创业实践项目,只要取得一定成绩即可申请创新创业学分。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新方案明确学生获得的创新创业学分如超出规定学分,超出的学分可替代选修课学分。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逻辑起点,以学生为本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的前提,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会为实施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