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的一本书———《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5-10
 
  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明智。利用“我推荐的一本书”这个栏目,我向大家推荐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著的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这本书。
  当今世界,数据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人们在更多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更进一步深入探索事物发展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知识,得到过去无法企及的发展良机。在这样一个走向数据化、迈入大数据时代的时刻,有一本系统权威介绍大数据、描述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冲击的著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认识大数据,拥抱大数据。适逢此时,我读到了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著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自此便爱不释手,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深读这本书。
  何为大数据?这个概念好像还没有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定义。实际上也很难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定义。全面系统地掌握数据,使之具有“立体感”,让复杂的数据说话。大数据是全球生产力提升的前沿领域,蕴含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市场机会;数据将改变新一轮产业格局,促进信息消费和互联网经济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互联网的巨大功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互联网和任何事物结合,往往产生1+1>2的效果。这就是业内常谈的“互联网+”的话题。“互联网+”实际上是互联网连接,再加以数据驱动。“互联网+农业”,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农业”,它大大充实了“信息农业”的概念,使信息农业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大数据的概念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丰富了信息农业的内涵,他对农业的影响将大大超过互联网农业。我认为,下一个更高级的产业变革模式可能是  “大数据+”模式。大数据和农业的深度融合可表述为  “大数据+农业”,它是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与农业结合的产物。计算机实现了数据的数字化,互联网实现了数据的网络化,云计算实现了海量数据快速处理,三者结合产生了大数据。一旦把统计学和大规模的数据融合在一起,将会颠覆很多我们原来的思维。使事务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举个简单例子来形容:当计算机处理一张照片时,我们看到的是照片,但如果将连续拍摄的照片以足够快的速度连续处理时,就变成了电影。如上所述,大数据的出现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和云计算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数据获取、处理、存储、融合、计算以及分析的方法,这是大数据概念的核心。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也改变了我们传统对数据的思维模式和处理方法,不管你认同不认同,也不管你是否感觉得到,大数据几乎无处不在,你不知不觉中已经生活在大数据中,就像不知不觉生活在某种文化中一样。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实际上它是将生物信息(特别是基因信息)与大数据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个跨学科的成功案例。其他方面的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还刚刚起步,尚无很多成功的案例。但重要的是我们开始用大数据的思维来审视农业以及涉农问题,并开始数据的挖掘和积累。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大数据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方式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更多,更乱,关联。具体一点,一是分析的数据是全面的和多维度的(数据粒度密,数据种类多);二是重视数据的复杂性,弱化精确性;三是关注数据的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全面系统地掌握数据,使之具有“立体感”,让复杂的数据说话。尽管以前没有“大数据”这词句,但我认为,中国或许是最早应用大数据的国家,中国人的思维中一直“遗传”着大数据理念。如中医,尽管“郎中”不知道每一种草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每一种草药都含有繁多的物质和生物化学成分),但将特定的几种草药放在一起(“多维”),经过一定条件下的熬制(“数据分析和处理”),便成为一剂能治病的良药(“结果”)。其中任何一种草药单独都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只有“相关”的几种草药综合熬制才能成功,这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完全符合上述所述的  “大数据思维方式”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高、充满变化,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大数据国家。解决中国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方案,是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了解大数据、掌握大数据、使用大数据,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认识和选择。特别是将大数据理念应用到其他学科,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考虑,认真阅读这部著作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