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开放观念 提升学科水平———束怀瑞院士谈学科建设与发展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5-25
 

  学校开展的学科建设大讨论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日前记者就如何适应形势发展新要求,提升学科水平等问题,采访了著名果树专家束怀瑞院士。


 正确定位 明确方向

  束怀瑞从事教学科研六十多年,对学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也有很多体会和经验。他对记者说,开展这次学科建设大讨论非常必要,学科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灵魂,认真研究学科发展思路,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今后发展有重要意义。
  束怀瑞认为,探讨学科发展,我们要熟悉学校百年特别是解放后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山东农大是以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基础型大学,有良好的办学传统,部分学科处在国内一流水平。学校出了8位院士,获得了多项国家大奖,有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研究平台,近年来发表了不少高水平论文,作为一所省属本科院校,这些成绩是令人骄傲的。
  束怀瑞说,研究学科发展,要冷静地研究分析自己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以后还能否保持这些优势;要搞清楚学科在国内处在什么位置;比一比科研在国内国际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差距;看看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多大影响和贡献。我们的长处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我们也有明显不足,那就是思想不够解放,办学比较封闭。应该经常看看原有的优势是否还能继续保持?同类高校办学水平和学科水平有了哪些发展和进步?这些年学校在平台、项目、经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内涵质量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不断加强内涵,才能保持稳步前进。在学科建设发展这个问题上,要有危机感、紧迫感。
  “学科发展必须有开放的态度。”束怀瑞对记者说,开放才会有活力,开放才能不断提升水平。我们要善于与国内最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挂钩、合作,争取加入他们的团队,加强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国家级大项目,让自己的研究站在国际前沿。要鼓励“傍学术大款”,这是提高水平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束怀瑞认为,作为一所比较有影响的高校,要扩大国际交流、高层交流、行业交流,提高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山东是农业大省、出口大省、加工大省、技术装备大省,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与企业的联合,走出去、请进来,在扩大开放中提升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才能不断提升学科水平。束怀瑞说,当前国家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调整的重要时期,强调提质增效、环境友好,生产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也让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我们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要与形势发展合拍,要研究教学如何改革,以适应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要求;要研究基础学科如何发展、传统学科如何做好与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提升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
  考虑学科发展必须研究如何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作为省属重点高校,服务山东、面向应用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要在培养人才、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作出标志性的、社会认可的贡献。如果办学没有影响力、社会不认可,学校就无法生存发展。现在就应考虑“十三五”要干什么。现在山东省还有上千个扶贫村,我们如何帮扶?我们的基地如何建成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现在农产品大量进口对我国农业冲击很大,应如何应对这些冲击?劳动力成本高、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目标?要做好为地方服务的文章,在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科水平。


把人才强校目标落到实处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束怀瑞认为,落实人才强校的目标,要下大气力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人才、要形成结构合理的团队。当前的问题是高水平领军人物少、团队分散、特色优势不突出、基础不够扎实、对人才培养缺乏顶层设计,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扩大开放、扩大视野,要加强学科交叉,要提高管理水平。
  束怀瑞认为,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用好人才。在支持人才建设问题上,特别是对学科带头人,既严格要求,也要创造条件;既要对科研成果有要求,也要对思想道德有要求。对国外学成回国的人才,要让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研究思路和成果要符合中国国情。作为学科带头人,要有开阔的思维和宽广的胸怀,有大局意识、善于合作。要帮学术骨干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如何支持他们、如何严格要求,让他们多出高水平成果。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要用人之长,发挥正能量。

下大气力加强本科人才培养

  谈到人才培养,束怀瑞对本科人才培养谈得最多。他说:“本科教育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体现社会认可的标志,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必须下大气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水平。”要着眼于给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有创新创业的本领。这些年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学生对学农存有偏见等原因,本科教学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都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础教学不扎实。大学教育,基础课非常重要,特别是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培养的人才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但由于基础课师资数量、骨干教师配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基础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特别是主要学科的基础课教学质量离培养高水平人才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专业能力不强。提倡广适应,关键是适应什么。应当是就业和工作能力的广适应,既要基础扎实,又要有一技之长,如果什么都学,什么都一知半解,就不可能适应工作要求。因此,选修课开什么、选什么,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要重点加强信息、市场、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兴起特长,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
  束怀瑞认为,过去实践教学是我们的亮点,但这个优势已逐渐失去。实践能力不强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也表现在老师身上,有些老师自己都不了解生产、不会动手,不知道如何解决生产问题,这怎么能培养好学生?因此,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师生熟悉生产了解社会。他说:“可以让我们的系主任当班主任,每人带一个班,先把这30名学生带好。现在许多学生不愿意学农、缺课多,要扭转这个情况,非抓典型不可。”
  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束怀瑞认为,创新要建立在对本领域的研究掌握透彻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看文章、写综述、动脑筋思考;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研究,从思路到工作方法深入进去。
  谈到修订教学计划,束怀瑞认为,一是要保证基础课质量,二是要把专业教育、实践锻炼安排恰当。过去果树专业、蔬菜专业每个专业180学时,现在果树、蔬菜、花卉、茶学合起来才120学时,平均30学时讲专业课只能蜻蜓点水,谈不上深入。180学时可以各有侧重,比如可以120学时的果树,剩下的几十学时学点概括性的知识。实践环节放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要进实验室,要到生产一线。
  束怀瑞说,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学院、学科等基层单位要积极解决问题、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学校和学院领导要到第一线研究解决问题,按“三严三实”的要求,抓具体、抓实、抓细、抓内涵发展,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果。上下共同努力才能把学科建设发展的大文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