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麦田里收获成长和快乐
|
| 文章作者:
杨宇
|发布时间:
2015-06-15
|
|
6月 10日是农学院 2012级农学专业、植科专业、种子专业8个班同学入学以来最兴奋的一天,他们种的高产攻关田就要收获了。 在朝阳照耀下,即将收获的麦田一片金黄,呈现出迷人的丰收景象。早上8点钟,同学们就来到农学试验站高产田的地头上,期待收获的结果。指导老师王东教授对收获前的工作进行简要布置后,同学们按要求先对试验田里的小麦取样,然后用收割机收获。 麦田里,同学们三五人一组,选好取样的地块,把成熟的麦穗剪下放在网兜里,田间不时传出欢乐的笑声。从2005年开始,农学院在总结过去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田两地一课堂”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为学生开辟认知田、科研田、攻关田,设校内教学基地和校外基地,并开展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把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按照这个要求,学生在大一种“认知田”,凭自己的爱好种植各种作物,重点是培养专业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种“科研田”掌握田间试验和研究的方法;到了大三,学生在初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种 “攻关田”,通过高产竞赛,考验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生产实践的能力,这也是实践环节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内容。 为让学生真正在生产实践中有所收获,农学院派有生产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王东教授介绍说,从去年9月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知道如何根据土壤的特性来选择品种、如何确定播量和种植密度,了解大穗型和多穗型品种不同的栽培管理方法。他还给他们讲小麦精播、宽幅精播、氮肥后移、节水抗旱等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田间生产各环节靠上指导。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当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品种的特点,制定种植管理计划。 播种是去年10月上旬进行的,经过同学们商量,决定统一用我校高庆荣教授培育的山农23小麦品种。按照要求,每个班承包半亩地,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来创高产,一切管理措施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农学专业3班的徐子雯对记者说:“播种时大家可认真了,我们用尺子量好株距行距,用锄头开沟,把种子一粒粒播下去。” 播下的种子,就是同学们心中的希望,大家的期待伴随着种子的萌发一天天在增长。“出苗后我们每周都来看麦子,还拍成照片传到班级的公共群里,大家共同关注麦苗生长情况。随着小麦的生长,要开展各种田间调查,记录麦苗的分蘖、群体长势,测光合,看弱苗壮苗的比例,并根据长势采取施肥、浇水等管理措施。我们只浇了一遍水、追了一次肥,虽然今年病害发生比较严重,但这些麦子基本上没有病害,而且我们没有打过药。看这麦子长得多好啊,通过这样的田间实践锻炼,我们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升华,真正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农学专业的谢同喜谈起麦田管理时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 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一包包收获的麦粒被运到地头。大家关注的高产竞赛结果终于揭晓:农学1班以亩产667.1公斤的成绩夺得第一名,8个班的平均亩产为625公斤。田间再次响起同学们的欢呼声。 和同学们一样关注高产竞赛的农学院院长孔令让对记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农学院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把这个好传统发扬光大。高产攻关田是‘三田两地一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虽然每班只有半亩地,但同学们可以在这里接地气,了解熟悉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我们今后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