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6-29
 
  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龙头,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抓学科建设,就抓住了高校发展的牛鼻子。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国家正在谋划“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更高的高标准和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对理清今后的办学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科建设大讨论,我对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谈点个人想法,与大家交流。
  学科建设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特色,比如一提清华大学,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它的建筑学;一提山东大学,就会想到金融数学;一提山东农大,自然也会想到我们的作物学、园艺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其他优势学科,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基所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我校学科建设进程中,我们有山东省属高校中的  “三个最早”、“三个最多”、“三个唯一”,这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基础。无论  “抓优势”,还是“办特色”,大学都应立足自身实际,在发挥优势中创新,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不管是优势学科还是普通学科都将面临着种种挑战。一是新一轮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突出专业优先的录取模式改革,直接影响各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有的传统优势学科和普通学科马上面临生源的挑战,这突显了学校整体学科战略调整布局的重要性;二是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这一系列新要求,也促使学科必须尽快交叉融合,突显急迫感;三是新技术的挑战,互联网+已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大数据已成为新服务、新发明的源泉,以慕课为代表的全新教育模式已引发关于  “学习革命”的新一轮探讨,对全球开放教育状态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改革与生存的双重压力面前,我们怎样调整定位,突出特色,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学科建设要有开放的胸怀和境界。没有开放的胸怀和开阔的学科视野,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学科和高水平的大学。要组建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必须打破一个导师加几个学生的小型、松散、封闭的研究状态,形成由学术带头人领军的优秀学术团队,由一根筷子的力量,变成一把筷子的强力。要善于站在全球的角度审视学科的发展趋势,纵向比对,比出差距、比出危机感、比出主动开放的团队合作意识;横向比对,找到学科交叉融合的增长点、激发创新活力。学科也像一个生命体,经历着由小变大、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优势学科要想一直保持优势与特色,必须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冲破学科界限的藩篱,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注重与新兴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发展路径,着力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要找到与优势学科结合的切入点,让学科在经济新常态和教育新常态下尽快彰显特色。比如:信息技术、外语、化学学科与农业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嫁接”萌发新的生长点,获得新动力。“学用结合”一直是农大的办学理念,服务  “三农”、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也一直是农大的特色,要树立开门建学科的理念,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学研结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保持学科的特色和活力。我们还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主动适应、积极跟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建设国际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平台,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发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研究项目,深化联合培养办学项目,通过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快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步伐。总之,学校的特色发展不能受省属院校定位的局限,有了开放的视野,才会形成发展的大格局。
  学科建设要有高水平团队。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精心培育学科带头人,特别是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要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做好传帮带工作,支持创新学术团队的建设,鼓励通过项目或课题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团队,积极为人才高原的形成创造良好环境;要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以明确的前沿科研方向为导向,带动一批优势学科、交叉学科、特色学科的发展;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坚持出人才和出成果并重,建设优秀创新团队良性发展的“雁阵式”梯队组织架构,打造一支在某个行业或领域有学术话语权的领军人物队伍。
  学科建设必须搭建发展平台。要加强跨学科科研平台的建设,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交叉学科孵化平台,以综合性重大前沿问题研究为纽带,突出科研重点,实施多学科  “集团”作战;创新集成共享的管理运行体制,促进资源共享、强强联合,营造包容合作的学术环境,实现开放共享、协作互通,形成和而不同,和衷共济、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环境。
  学科建设要建立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完善优秀人才成长发展机制,构建吸引、培育和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支持体系,加强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健全科研团队的绩效考评机制,引入绩效管理理念,按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加强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用学术标准来衡量、解决学术问题,营造有利于团队健康发展的环境,创建和谐、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
  学科建设必须突出重点。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让所有学科都达到人们公认的一流水平,因此学科布局中就应当巩固提升原有优势学科,积极扶持几个有潜力的交叉新兴学科,科学高效合理配置资源,才能真正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