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模式 完善育人机制 一线工作法呵护学生成长成才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9-21
 
  前不久,经管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和母亲在家里见到了来家访的辅导员,“孩子刚入校一年,老师们就了解了我家的情况,还专程来家里看我们,真是太感动了。”家长动情地说。寒暑假“四访”活动是学校一线工作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逐渐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倾听学生心声,制定了学校领导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学生工作人员“六进六同”等制度,要求辅导员进食堂、进宿舍、进课堂、进活动、进网络、进家庭,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活动、同交流、同教育;鼓励专家教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让本科生从入学起就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并带领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等。
  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搭建平台,育人成效斐然。
  刚毕业的学生刘丽萍在大二时转专业到林学院,因其性格内向受到辅导员的关注。获悉刘丽萍家庭经济困难,辅导员便帮助她申请国家助学金等。大三时刘丽萍母亲去世了,此后的她几乎不与人交流。辅导员经常找她谈心,陪她去做心理咨询。今年初刘丽萍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生。在毕业时她画了三幅画送给辅导员,表达感激之情。
  农学院大四学生鲍大鹏在家乡青岛创办了瑞源丰农业科技公司,成立农业合作社。他希望既不耽误学业又能亲自种植农作物,熟悉全过程。泰山学者孔令让教授有15亩小麦实验田,考虑到从前一茬小麦收割到下一茬小麦播种期间实验田闲置,便让鲍大鹏种植玉米。孔令让每天去实验田观察玉米生长情况,还时常提醒鲍大鹏浇水、施肥的时间。“很多老师都主动帮我。他们和家人一样,帮我解决学业中的难题,鼓励我为梦想努力。”鲍大鹏说。
  机电学院学生工作人员发现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便牵头成立了虚拟化的“卓越工程师班”。班级中首批60名学生,在21位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参与教师科研、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等。今年班级学生孙文强等  9人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获全国二等奖 2项、三等奖 2项;陈成成等  3人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山东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副校长朱莉说,学校通过一线工作法,让老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真正读懂学生,使其健康成长成才。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工作内容,着力建设优良学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