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制定好农学院的“十三五”规划,农学院干部教师开展了深入的讨论,认真总结学院办学经验,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了农学院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新常态下作物生产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及战略、国内外作物学科发展态势、我国农业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及我校 “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农学院在“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是:以保持国内同类学科一流地位,引领全国作物学学科的发展为建设目标,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学科发展要求;以培养未来作物学科领军人才为目标,多措并举,建设一支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队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巩固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作物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种子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优势,重点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农业科技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积极服务三农,进一步提高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平台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
一、我校作物学学科与国内同类一流学科的差距 尽管我校作物学学科目前在国内居于先进地位,但要继续保持优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引领国内作物学科发展,我们面临着巨大挑战,与国内外同类一流学科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师资队伍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与学科发展要求不适应。目前我院教职工95人,其中专职教师64人,而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南京农大及四川农大分别为236、134、146和207人。从人员职称分布来看,我院教授34人,副教授、讲师各15人,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在科研上,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大的学术团队,基本是一个学术带头人带领一名助手和几个研究生,很难适应“十三五”科研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很难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另外,教学和科研辅助人员偏少。因此,“十三五”期间,在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引进的同时,采取灵活的用人制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组建大团队是作物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科技创新能力急需加强,缺乏大品种和过硬的技术成果。科研力量分散,能承担国家级有重要影响的科研项目人数极少,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青年教师重论文、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服务社会和农业生产的能力急需加强;在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等优势研究领域缺少关键技术和突破性大品种。因此,必须有效整合学院科研力量,上下游分工协作,形成功能齐备、密切协作的大兵团,才能在今后的科技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学科优势不够突出,在国内同行中的地位有下滑的趋势。与国内农业院校相比,总体上来讲,我们与部属农业院校还有很大差距,与其他省属院校相比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差距在缩小。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育种学科则有比较大的差距。基础研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高水平部属农业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应用研究则受到农科院和企业的双重挤压,于是出现了我们选育品种难,选育大品种更难,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难上加难的困难局面。 平台和校外基地建设与配套服务严重滞后。多年来,国内科研评价主要侧重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论文影响因子,而忽视作物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影响了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的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学科重视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而忽视教学和科研基地建设和提升。目前,为我院人才培养和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耕作科学研究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农学实验站,但实验站基础设施与实验仪器落后,大规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受到制约,难以满足学科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结合学科平台建设,建设多个设施完备、良性运转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校外试验基地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当务之急。
二、农学院“十三五”工作打算 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创建一流团队是学院各项工作的龙头和核心。“十三五”期间,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内涵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优化结构,淘汰整合陈旧的学科专业方向,培育新兴学科。紧紧围绕研究领域特色与需求,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借助国家“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泰山学者”计划等措施,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健全和完善年度考核和职称评聘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团队创建和合作的学术氛围,将农学院建设成为凝聚一流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基地,将作物学学科建设成为引领国内作物科学发展的一流学科。 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强化本科生教学,特别是深化实验课、教学实习课改革,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教学、科研、生产和校外基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起客观合理的评教机制,切实调动一线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改进教风和学风,不断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模式改革,结合学校“齐鲁学堂”、“人才创新工程”、“公费研究生培养”等项目,稳步提高研究生生源和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以导师为主导、不同学科和方向教授参与的全过程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创建校企、校院、校地等校外培养基地,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拓宽博士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渠道,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博士生培养体系。 科学研究。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瞄准作物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有机结合,突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服务生产应用。“十三五”期间农学院将围绕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重点开展作物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作物基因组学与应用研究、作物分子生理与栽培调控原理、环境友好型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和现代农作制度构建、作物育种方法研究与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作、高质量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研究、中药资源评价与优质资源开发利用等八个主要方向的研究,增强作物学学科整体科研开发能力,提升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三农服务的能力,扩大作物学学科社会影响力,力争在部分优势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学术交流。“十三五”期间要积极促进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接收博士后人员、访问学者、聘请客座教授等方式,加强与国内优势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交流,通过组织国内学术会议,提高我校作物学学科的国内影响。着重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科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知名度,在现有国际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国外重要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联系,通过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来校讲学,以及选派优秀教师出国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创建中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实验室(基地),开阔中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使他们在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上得到新的锻炼和提升,努力形成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常态。 教学科研校外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在学院“十二五”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部学科群建设、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等项目,继续加强教学科研条件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仪器设备先进、管理完善、运转高效、开放度高的作物栽培和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学科平台,创建多处设施完备、良性运转,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的农学科教校外实验基地。 在社会服务方面。始终坚持面向农业生产的主战场,以提高作物生产水平为目标,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三农”, 以“科技小院”和“新型农场主”培育为载体,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为农业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合格人才。 编后:制定好“十三五”规划是本学期的重点工作,这个规划不仅指引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将决定未来发展的战略走势和地位。学校通过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为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奠定了扎实基础。本报开设布局“十三五”栏目,邀请部分学院和部门负责人谈学院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提出未来工作的重点和思路。我们也欢迎广大师生来稿,对学校的规划发展和其他工作提出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