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资源环境主线 做好学院发展规划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0-11
 

  为做好“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的学科大讨论,资源与环境学院从多个层面开展了广泛的调研与讨论活动,梳理学院发展脉络,分析各学科优势与特色,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为学院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机遇及基础

  资环学院的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
资源与环境的强大社会需求。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构建,到十七、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学校位于全国农业大省山东,面向黄淮海粮食主产区、环渤海(黄河三角洲)黄蓝开发区、东部集约农业区,也具有较好的地理区域特色。所有这些,均为资源环境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特色。资源与环境学科具有综合的内涵及宽泛的外延,涉及农学、理学、管理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农业资环、草业科学属农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属理学,环境工程为工学,土地资源管理属管理学,这些学科既有综合性的学科共性,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很大差异性。因此,学院发展的生长点很多,规模扩展的潜力依然较大  (如地理科学、旅游景观、城乡规划等),同时学科内部交叉融合的潜力也很大,可相互促进和发展。
学院发展的架构体系与良好基础。学院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为统领,较好地覆盖了土壤、植物营养、土地、信息、草学、生态、环境等二级学科,是全国1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之一。同时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特色专业等国家级平台。学科及平台层次体系较为完善,学科及平台架构已基本成形。

二、问题及不足

  展望未来,着眼当前,学院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存在多方面问题及不足。
师资队伍规模及水平均需提高。师资队伍规模和水平与现有学科和平台规模不相适应,总量不足、高职称人数少、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少、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相关高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人才队伍看,一梯队高校(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等)学院教职工总数为136人,教授平均  37人,副教授平均 42人;二梯队高校(华南农大、湖南农大等)学院教职工总数82人,教授平均18人,副教授平均  31人;三梯队(江西农大、云南农大等)教职工为55人,教授、副教授分别为10、20人左右。我院目前教职工75人,其中教授 13人,副教授  27人,虽处于二梯队,但与同层次学校相比,队伍数量,特别是高级职称人员数量明显偏低,亟需扩大队伍规模,提升师资水平。
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学院高层次、代表性国家级课题分布不均,数量不足,国家级课题集中于个别教师,大部分教师缺乏研究项目,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有待提高,学院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产出偏低,特别是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的数量偏少,高水平论文数量不足,整体的科研水平尚需要提高。
教学总体投入尚显不足。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精力投入不足;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教研成果数量偏少;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加强;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总体看,责权利明晰、有利于调动教师投入教学与学术、激励学生投入学习的高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有待完善。教师教学和学术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教学管理、科研学科管理、办公室综合管理等关键岗位的管理需要强化。现有各级平台及硬件条件的管理,也存在管理“缺位”现象。
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由于学院的学科数量多、学科差异大,因此投资面较广、总体投入不足。学院学位点、平台、本科专业数量增加较多,但大部分均无经费投入。同时,学院目前三校区办学,实验条件分散,特别南校区实验室一直紧张,环境工程实验室只好安排在站园,土管、地信专业存在学生生活地点与实验学习地点分离的“住学分离”状况,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三、发展思路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以学校第三步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继续保持已有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坚持“更新观念、优化管理、人才兴院、学科强院、质量立院、适度规模、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主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将学院建成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农林院校同类学院前列的教学研究型和谐学院。

四、主要举措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制度机制。以发展规划为统领,成立以学院党政领导和教授委员会组成的学院“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对总体规划进行宏观指导,负责规划实施过程的目标管理,对各项具体规划内容的实施提出决策性意见。各学科(系)成立以学科负责人为组长的规划实施工作小组,根据本学科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本学科具体的发展建设计划。建立、健全学院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建立自我完善的评估机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加快学院发展步伐。
以学科为抓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各学科成立以学科负责人为组长的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学科建设的积极性。进行全院学科资源优化组合,构建集约性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平台,以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学科土壤肥料及植物营养学科,在保持前期包膜缓控释肥料特色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向环保型的包膜材料、其他新型肥料、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等方向拓展,同时向植物分子营养学、减肥环保等领域延伸。土地、环境和草学学科将立足各自学科特点,进一步凝练优势方向,强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投入学科建设,一方面积极申请大课题、大项目,通过课题经费改善学科仪器设备条件;另一方面,组建学科建设平台,争取投入,改善学科基础条件。
  在完善学科建设的同时,全面实施人才兴院工程,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满足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定编、定岗、评聘、考核、奖惩、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制度。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方针,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或到国内外名校作访问学者,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选聘国内外著名大学高水平的兼职教授、短期合同制教授。同时建立研究生导师考评机制,将培养质量与导师招生挂钩,落实研究生导师负责制。
以过程和目标管理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政策与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开新课和新开课制度、教学督导和青年教师听课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自评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全面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按照稳定必修基础课,加强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课,精选专业方向课的原则,构建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带动课程整体建设水平提高。建立实验室、实验站园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提升科研工作水平。学院将科技创新确立为未来发展与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国家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为突破口,凝练重点科研方向,调整科技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集成整合优秀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学院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梳理国家、省、校各级科技平台体系,将平台建设与团队建设有机结合,整合优化研究方向,依托平台促进科研;根据国家、省、地方相关科研项目特点,明确特色方向,组合研究力量,积极申请各级各类项目;规范项目管理,增强项目产出。同时,积极做好科技社会服务。
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探索设立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研究会,建立符合我院实际的党建新模式;确立“感恩教育”品牌活动,并由此带动相关特色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培养一批优秀班、示范班,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班级工作;强化学生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推进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自律水平;做好贫困生帮扶工作。开展优良学风主题活动,弘扬文明诚信理念,加强院风、学风建设;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比赛和社会项目,加强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做好校园开放日、定点联系重点中学、考生咨询等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关注,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招生就业工作再上台阶。
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础,促进学院和谐发展。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建立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业绩考核机制,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精、善协调、能实干、专兼职党务干部队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机制,同时,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保证发展党员质量。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精神文明和谐学院建设。增强法制意识,安全意识,促进学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