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助力小麦玉米高产高效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1-23
 

  前不久,农业部公布了2015年主导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其中由山东 “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员、我校田纪春教授团队培育的山农 20高达1383万亩,成为全国第三、全省第二大品种。“这是老百姓对我们的认可。”“中心”副主任、我校孔令让教授高兴地说。
  近年来,由我校牵头,“中心”小麦玉米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高产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研究、生产配套农机装备及土壤改良与肥力提升六个团队,汇集了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的93名专家学者,共享资源与信息、仪器设备和公共技术等平台,定期进行学术交流,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开展研究。我校进入“中心”的专家,围绕国家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与团队成员共同进行创新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为小麦玉米增产增效作出了贡献。
  品种选育是实现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因素。学校“中心”成员针对高肥水地、旱薄地、盐碱地情况,研发并转化了山农20、山农25、山东26等小麦新品种和山农206玉米新品种。“双国审”山农20在稳产高产、抗病、抗冻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是农业部公布的七个主推小麦品种之一,高产田上亩产795.7公斤,盐碱地上亩产517.08公斤,2014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农206是国内抗粗缩病最好的玉米品种之一,还抗小斑、矮花叶等疾病,产量也高,千粒重和容重分别达329.1克、772.2克/升,适宜在玉米粗缩病严重的黄淮海区域种植。
  为挖掘小麦玉米增产潜力,学校“中心”成员在普通田地用小麦宽幅精播、玉米一防双减、水肥一体化等栽培新技术,在盐碱地用小麦宽播幅窄行距、施有机肥、延迟播期增加播量等技术,还通过学校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的监测基站监测盐碱地土壤水分、盐分及养分动态等,并研发改善土壤肥力的小麦玉米专用缓控释肥新产品。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镇东武村的小麦玉米超高产攻关田,亩产小麦771.7公斤、玉米1239.35公斤,首次突破了“双吨粮”。
  农机装备要与小麦玉米栽培新技术相配套。学校“中心”成员与团队人员研发并销售了多款小麦玉米播种、收获及田间管理机械,包括小麦深松免耕苗带播种施肥机、玉米免耕播种机、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等。近期,他们又研发了自走式高地隙多功能农田管理机,可用于大田小麦、玉米打顶、农药喷洒等,比传统喷雾机节省农药20%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心”主任、于振文教授说:“希望团队成员今后结合国家科研新导向开展研究,为我国粮食增产丰收提供更多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