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升创新研究水平 解决生产关键问题 国家苹果中心做好服务产业发展大文章
|
| 文章作者:
杨宇
|发布时间:
2015-12-07
|
|
前些天,沂源县中庄镇明星果品合作社种植的免套袋苹果刚刚收获。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在这里进行技术试验,生产的富士苹果不用套袋照样保持了鲜艳色彩,而且品质大大提高,可溶性固形物最高达到20.7%,比普通种植技术高4-5个百分点;由于免套袋,每亩生产成本降低约3000元。近年来,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生态安全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和技术集成,为促进苹果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到2014年底,全国苹果面积已经达到3850万亩,产量达到3958万吨,我国苹果生产面积占世界47.3%,产量占40.8%。“保持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肩负着重要职责,要以解决重大关键问题为导向,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东升对记者说。 促进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提果品品质上下工夫。2009年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苹果中心)提出了“精品苹果”的理念,用精品创品牌、占市场、提效益,着力打造中国的苹果品牌。他们提出了精品果等级标准,研发集成了土壤有机化、高光效树体结构、花果精细管理、无公害病虫防控、晚采增糖、优化分级等精品果生产工程技术体系,对精品苹果示范园从品种选择、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合理负荷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用“健康果树”的理念来打造精品苹果园,并在全国苹果产区建立了山东泰安金帅、烟台富士、甘肃花牛元帅、沈阳寒富、洛川粉红女士、河南灵宝高山富士等12处精品果生产基地共6万亩,还创建了“凯祥”精品苹果品牌,生产的精品苹果价格是普通苹果的3倍以上。 苹果中心组织专家围绕节本降耗开展攻关。他们借鉴国外先进生产经验,提出中国特色的矮砧宽行密植技术体系,并选育出适合中国果园立地条件的“青砧”系列矮化砧木,研发集成矮化砧木、起垄栽培、生草覆盖、宽行密植等工程技术,在山东、河南、陕西、甘肃、辽宁等22个县建立了示范基地。为促进标准化优质苗木生产,他们提出优质苗木标准,制定了繁育规程,实施脱毒快繁开发,研发苗木冷藏技术,并在烟台小草沟、烟台农科院、河南灵保建立了三处矮砧大苗苹果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每年能生产1300万株标准化苗木。 为推动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苹果标准化生产,他们在工程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开发了苹果优质高效生产工程技术12项、制订生产技术规程 (规范)13套、开发出7种苹果专用肥,这些技术已经示范推广420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他们提出的 “三生”(生草、生物、生态)防控技术体系,按生态多样性防治理念用于果园病虫防控,既可以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又可以变害为利,延伸产业链条。采用土壤分层管理节水节肥养根壮树技术,可以使苹果产量提高20%以上,节水80%,节约肥料三分之一。山丘苹果“小冠基质配肥标准工程技术”可以实现亩产万斤、效益万元的目标,经过5年实施与示范,技术辐射面积达渤海湾山丘地果园57%,获得了示范区果园亩收益17000元左右,优质果达到85%的良好效果。 苹果中心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强化产后处理和多元化加工产品的研发。他们制定贮藏保鲜技术规程及标准6套,研发出苹果保鲜剂及产品4种,“果蔬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发与应用”成果获2014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用这项技术大大延长了果品保鲜期。苹果中心还与济南果品研究院、烟台安得利果汁集团公司、烟台绿源生物等单位合作开发了多种用途的加工产品,如苹果醋、苹果脆片、苹果粉、苹果膳食纤维、苹果多酚果片、果沙、苹果膳食纤维、果胶、果酒等,丰富了苹果产品结构,对稳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一个国家级研究研究平台,苹果中心把协同创新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协同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增加技术的辐射面和扩散度。中心牵头组建了苹果产业创新联盟,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苹果中心与青岛明月集团联合开发研制了海藻肥并在该集团建立联合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他们研制生产的海藻肥对提高果树产量和果品质量效果十分明显,目前已生产出海藻有机肥、海藻生物型有机无机复混肥、海藻掺混肥、海藻叶面肥、海藻冲施肥、海藻微生物菌肥等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盟、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苹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此,高东升认为,苹果产业发展要重视宏观调控,我们主张保持适度规模,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发展。苹果中心在加强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同时也要加强宏观研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发挥好智囊作用,为保证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