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学院培养青年教师成效显著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2-28
 
  今年6月,植保学院青年教师王宁新获得学校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技能大赛一等奖;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入选项目公布,全校共获得17项青年基金,植保学院4项获得资助;12月,丁新华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年底学院汇总课题经费,去年刚入职的田延平,以3项课题100多万科研经费成为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在学院的精心培养和青年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植保学院青年教师正在快速成长。
  学院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指导教师,发挥“一帮一”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切身指导。根据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经验欠缺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今年5月到10月,植保学院多次组织青年教师去岱岳区、肥城、宁阳和寿光等地,实地考察病虫害发生情况。经验丰富的刘永杰、于金凤、郑方强和刘爱新等老教师耐心细致地向青年教师详细介绍目前生产中重要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生产中最新的研究技术和进展。离开现场,老教师还充分利用来回坐车的时间和机会,讲解所见作物周年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控要点,拓展大家的知识面。昆虫系青年教师王宁新说:“其实在课堂上我也能讲得头头是道的,实际上自己见过的很少。几次实地考察和学习,跟着老教师学习,拍些照片,再回到课堂上面对学生,底气就上来了,讲课也形象生动了。”为保证实践质量,学院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次学习归来都要认真总结,提交学习心得,老教师认真批改,及时掌握达到的效果。原雪峰等老师每次都用心上交作业,出色完成任务。
  学院提出了听课全覆盖目标,班子成员进行了分工,保证每学期每位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都能听到,并把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及时反馈回青年老师。今年4月份,植保学院举办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技能比赛,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院邀请水土学院冯竟竟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婷婷老师做示范、学校有关专家和学院老教师做评委,严格按照学校比赛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选拔。第一名王宁新被推选参加学校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技能比赛。在备战学校的比赛中,王宁新接受了三次学院组织的指导。“学院领导和老教师每人都给我提意见和建议,从讲课内容、形式到PPT,甚至衣着、发型,每个细节都注意到了。我讲课用了20分钟,老师们提建议用了一个多小时。”一次次改进、一步步提高,在6月份的比赛中,王宁新不负众望,取得了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技能比赛一等奖。
  尽管每位青年教师都是博士毕业,接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但工作时申请课题难度大,研究方向也不明确。为此,学院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沟通,围绕区域重要农林作物和主要病虫害,以骨干科研人员为核心,组建了数个科研创新团队,每位青年教师都融于团队中。同时学院动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帮助青年教师成功申请科研项目,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期间,学院先后组织学院专家、学校专家、国内专家三轮审阅老师们的申请书,不断完善提高申请书的质量。青年教师田延平在瑞典与芬兰工作学习8年,有很好的科研基础,但没有写中文申请书的经验。刚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时,虽然反复修改,但总感觉重点不突出。他的指导教师李向东帮助他凝练重点内容,针对基金项目特点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同时学院邀请刘同先等知名专家,面对面为每位教师修改申请书,一字一句斟酌。最终,在全校49项申请成功的基金中,植保学院拥有7项,其中田延平等4位教师拿到青年基金。
  让青年教师多接触生产实践,不但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也是帮他们寻找科研的方向与重点。菌物系青年教师朱孟娟今年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同行们都说食用菌方面的基金申请难度较大,朱孟娟的实力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验证。朱孟娟经常往一些基地跑,指导生产,助力科研。今年,她和青年教师王丽一起,驯化成功了药用价值极高的泰山天花野生菌,让这种珍贵的菌类可以进行规模化种植。6月份,泰安市板栗协会与植保学院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天花菌,为泰安市食用菌产业提升做贡献。今年12月,朱孟娟获得泰安市青年科技奖。
  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无私传授与扶持,很大程度上是无私的奉献,郑方强等老教师却把这视作自己的责任:“人家年轻人乐意问咱问题,是看得起咱,当然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植保学院党委书记谢胜利对记者说:“植保学院老教师全力帮扶青年教师,是一种优良传统。老师们的科研项目接地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也是历史传承。今年昆虫学教学团队当选学校教学先锋先进集体,蔬菜病虫生物学研究团队当选学校科技先锋先进集体,都是基于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团结协作,青年教师在团队中得到了快速成长。我们围绕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病虫害组建优势科研团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老师,更关注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学院的发展就更有后劲儿,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