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十二五”科研工作回顾之三 科技产出再上新水平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1-04
 

  近日学校接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通知,我校  “核果类果树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将参加于2016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校又增加  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至此,在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研条件和环境进一步优化以及人才团队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学校科技产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的既定目标。

科技奖励质量显著提高

  自2011年起,国家和山东省对科技奖励制度进行改革,奖励数量特别是科技进步奖授奖数量逐年递减,与2010年相比,2015年国家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授奖数量压缩近40%。在此形势下,“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71项,在山东省总授奖数中所占比重有较大提升,奖励质量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激素调节”项目和“植物应答温度和高盐胁迫基因的挖掘和调控机制研究”项目分别获得2012年和2015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果蔬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两项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禽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项目率先在我国白羽肉鸡中分离鉴定了ALV-J型病毒,研制了禽白血病快速诊断技术,创立了无疫苗预防禽疫病的防控新模式,研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的制定,该成果的推广有效地控制了禽白血病在我国的流行,近三年减少由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390多亿元,保障了我国家禽产业的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核果类果树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针对核果类果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核果类果树新品种和种质创制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育种和栽培中的技术难题,项目实施25年来,创制的新品种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已在新疆、山东、辽宁及甘肃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347.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44.0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科技产出数量质量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6207篇,其中SCI论文2053篇,比“十一五”的1010篇增加了1.03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显著增加,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影响因子大于9的论文  6篇 (IF最高达到了15.28),而“十一五”期间未能发表影响因子大于6的论文。论文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推动了学科水平的提高,2015年公布的最新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大陆有58所大学入选全球顶尖学科前400名,我校位列其中。
  “十二五”期间,申请和授权专利总量分别达到982件、513件,远远高于“十一五”期间的255件和90件,增幅达到2.85倍和4.7倍,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59件,比  “十一五”增加了6.19倍;审定作物新品种32个;首次主持和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标准制定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科技产出上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内行业一流高校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产出的质量需进一步提高;有些学科科技产出的潜力需进一步挖掘;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偏少,尚未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不断加强项目的中后期管理,认真总结研究工作,下大气力挖掘整合提升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科技成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的积累,争取在《Science》《Nature》《Cel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加强对专利特别是国际专利申请的组织和服务,形成更多有转化应用前景的专利。同时要继续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对科技产出的绩效奖励,提高科技产出的整体水平,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