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研发出国审动物新品种“江泉白猪”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3-07
 
  近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为山东华盛江泉农牧产业有限公司和山东农业大学颁发了“江泉白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这是我校为数不多的几个经过国家审定的动物新品种之一,山东农大动物科技学院教师许家骐、唐辉等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完成了该项成果。
  江泉白猪  (配套系)为高产、高效、优质肉用型猪,由三个专门化品系组成。一系终端父本以杜洛克和大约克为主要育种素材,通过杂交、横交固定等方法选育而成,体型和生产性能与杜洛克相似,但被毛为显性白。二系母系父本在长白猪种群基础上,通过选优提纯建立。三系为母系母本,在沂蒙黑猪基础上,通过选优提纯建立。该配套系的育成,为公司优质猪生产和高档猪肉深加工提供了优质种源和原料。采用三系杂交配套得到的商品猪,具有整齐划一的白色被毛,生长快、瘦肉率高、肉质好、抗逆性强,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欢迎,目前已中试推广原种猪  5200余头。
  过去很多年,我国瘦肉型猪杂交生产中使用的终端父本一直以红色杜洛克为主,但是红色杜洛克存在适应性较差、易患肢体病、杂交后代毛色混杂等诸多问题。2000年,临沂市江泉原种猪场  (即后来的山东江泉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出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产品同质化的需求,与山东农业大学签订  “中系白色杜洛克猪新品种选育”合作协议,邀请许家骐领衔开展新品系的选育项目。刚从学校教学科研岗位上退下来的许家骐,每个月都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江泉猪场从事研究和技术指导,每次来回要乘坐近8个小时的公交车。经过难以计数的试验,他和场里的技术人员一起,选育出了“江泉白猪一系”。这个品种父系特色鲜明,种公猪具有纯“显性白”被毛特征,外观漂亮,肢体病也得到很好的解决;公猪适应性好,抗热应激能力强,即使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在没有任何降温措施的情况下,公猪的精子活力仍能保持在0.6以上。
  “沂蒙黑猪”是临沂地区的土种猪,肉质好、口感香、耐粗饲,但生长慢、瘦肉率低。在选育“江泉白猪一系”的同时,针对江泉猪场承担的我国地方品种“沂蒙黑猪”的保种课题,许家骐在改良、提纯该品种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很好地保护了这一独特的地方种质资源,该课题还获得了临沂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用“江泉白猪一系”作为终端父本,与含有“沂蒙黑猪”血统的母系猪杂交,培育出来的商品猪为纯白色,体型外貌统一,拥有沂蒙黑猪和杜洛克共有的优良品质。
  唐辉是许家骐教授的硕士研究生,2006年博士后出站后,许家骐教授把唐辉也拉到了江泉原种猪场技术顾问的队伍里。一开始,师徒俩总是一起去临沂。每次去,一个品系的几百头猪,都要挨个“相面”,看体形、外貌;测体重、繁殖性能;无法现场测评的肉品质测定、基因型检测等则要采样带回再分析。
  随着许家骐教授年龄的增大,唐辉独自去临沂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也把一些现代的选育方法放到了科研之中。唐辉和他团队的科研人员一起,开发了种猪场育种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对种猪场日常生产、育种数据的管理,还可以实现基于BLUP育种值估计、遗传参数估计、交配方案推荐、系谱生成与打印等众多育种辅助功能。他们采用TaqMan-MGB探针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建立了测定显性白被毛KIT基因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简便、快速准确区分候选留种个体显性白被毛基因型的纯合子与杂合子,提高被毛性状选育的准确性,加快育种工作进展。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基因辅助选择提高肉质的技术,对肉品质影响较大的氟烷敏感基因和酸肉基因进行了检测,为纯系肉质性状的改良提供了保障。
  在开展现代育种的同时,针对不同生理阶段猪的营养需求,唐辉和科技人员一起,制定了优化饲料配方,优化了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为繁育体系的建立和种猪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经过许家骐、唐辉等科研人员前后15年的科学研究与培育,江泉公司最终推出的“江泉白猪”商品猪与市场上国内普遍养殖的“杜长大”相比,大理石纹明显,肌内脂肪含量提高了  73%,肌苷酸含量提高4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了17%,每头商品猪每千克能多卖1块多钱,按通常100公斤计算,一头猪产值提高100多元;与纯种沂蒙黑猪相比,到达100公斤体重日龄缩短了60天,瘦肉率提高了23%,料重比降低了21%。该品种的育成为未来我国优质肉猪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种源,提升了从业者的经济收入,更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猪肉不断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