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不懈奋斗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3-21
 


《规划》的起草过程

  为扎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学校首先牢牢牵紧“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启动了“学科建设大讨论”,通过大讨论的深入开展,带动了师生员工对学科、人才、平台、育人等的深度思考,也为科学编制好  “十三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扎实做好  《规划》编制,学校先期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学科建设大讨论”展开调研和走访。结合查摆问题和实地调研情况,2015年7月10日,学校印发了  《山东农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的体系、工作原则、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作出了全面部署,成立了5个专项规划组和各学院规划组,按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学院规划有序推进。期间,学校多次下发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相关通知、召开相关会议、听取多方意见,督促各规划编制工作组、各学院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查找不足,理清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期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利用参加会议、课题研究、专题调研考察等机会,积极吸收借鉴兄弟高校推动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各学院领导班子、教授委员会积极采取  “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等多种方式集中讨论、调研、研究,按照要求顺利编制完成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从反馈的意见看,大家认为《规划》直面学校“十二五”期间存在的问题和面临挑战,总体上分析深刻、准确客观、实事求是。工作任务清晰具体,发展目标鼓舞人心,措施办法切实可行,符合学校当前的实际。

《规划》的基本框架

  提交审议的学校  “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总论,包括一、二部分。主要分析《规划》编制的现实基础和当前形势。二是主体,包括三、四部分,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思路,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任务,对“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指标作出部署。三是保障与实施,包括五、六两部分,强调如何把“十三五”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重点交流几个问题

(一)关于学校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学校在培养优秀人才、打造一流学科、造就领军人物、积聚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研究、服务国家与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综合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高校一流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提出这个目标的依据,一是基于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二是基于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所谓优势,主要是指学科优势,就是我们的大农业学科的优势。所谓特色,主要是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创新好这一育人特色。
  三是强调“综合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高校一流前列”,就是要求学校要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建设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相信通过全校上下的不懈努力,我们确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二)关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规划》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人才分类培养,增强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确定这样的培养目标,一是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来看,社会主义大学首要的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越来越需要培养大批理论功底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环境快的各类人才。三是从学生的发展趋向看,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面广泛,适应性快。除了大农业行业,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也都有我们很多的学生就业,还有一大批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实现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关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整合全校教育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三)关于高水平学科建设

  关于学科建设,去年温校长在学科建设大讨论总结会上提出了明确的观点、思路和要求,我在开学初处级干部研讨班上也做了专门强调,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讲了。《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优势学科实力,培育战略性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初步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的要求,务必要集中优势力量全力抓好。

(四)关于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


     校师资队伍存在问题上提到,“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匮乏,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储备不足”。从长远发展看,没有高层次人才作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因此,《规划》提出要在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的目标,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条件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引培并重”。首先要强化现有师资的培养,其次在人才引进上要积极拓展思路和办法,对于有真才实学、又是急需的人才,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不拘一格。我们要始终树立这样的观念:只有有了高层次的人才,才会带起高水平的团队,才会支撑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和平台。人才资源优势比其他任何资源优势都更为重要,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抓紧抓好。
(五)关于科技创新工作

近年来,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科技创新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在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协同创新上下功夫、出实招,引导专家主动协同,组建大团队,形成新优势,争上大项目、多出大成果。希望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一定要多走出去、沉下去,不仅要立足科技前沿,注重原始创新,更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关键技术引进吸收与集成创新研究,从而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次《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举措,重点就体现了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需求,围绕国计民生及农村农业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积极为地方政府、农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发展规划、成果推广、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希望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务必明确科研的方向和思路,努力提升科学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六)关于开放办学


  开放办学、对外合作是学校办学的窗口,是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切入点。在“十三五”期间,学校提出实施“开放共赢战略”,期望今后不断创新开放举措,通过积极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涵建设、大力引进海外智力资源、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与兄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协同与合作等形式,加快提升学校合作办学的质量、水平、规模。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学院,要主动出击,多积极争取,多方寻求对外开放办学的机会和伙伴,积极引入优质资源、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我们一定要用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胸襟,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全面提升开放办学与交流合作的水平。

(七)关于条件保障建设


  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条件建设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总体来说,要处理好师生员工对办学条件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学校物力财力相对紧张的矛盾,我们的条件保障建设还需要下大力气。在校区功能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提出了“优化北校区、拓展南校区、转换东校区”的基本原则,“十三五”期间部分教学学院要整体搬迁到南校区。按照立足长远、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要求,抓好教学科研设施和学生生活设施建设,将南校区作为一个功能完整、配套设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校区规划建设好。在服务保障方面,学校将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和力度,在确保学校刚性支出基础上,牢记勤俭办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同时,始终体现人本理念,不断改善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让师生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维护好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

(八)关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是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的坚强保证。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构建务实管用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督导检查,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评估体系,抓实基层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三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  “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强化“一岗双责”,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四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五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认真清理、修订、完善校内各类规章制度,加快形成科学、完善、规范、统一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规划得再好,关键在执行和落实。过去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当前管理学“动车理论”中,这句话已经过时了。  因为动车的车头不再是全车的动力,而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车头更多地承担引领方向,管理全车运行的作用。以我们学校类比,学校在前进中的“驱动力”不能只存在于书记校长或者学校领导班子之中,也不能只存在于各个部门学院中层管理干部之中,而是要分布到每个岗位上、每名教职员工中,这样,学校发展的“和谐号”才会实现动力叠加、协同共进,达到或超越动车的前进速度。希望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胸怀全局,勇于担当,主动干在前面,走在前列。希望全体教职员工,自觉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只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会向着既定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