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余松烈的优良学风和科学精神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4-23
 

  余松烈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在他身上体现的优良学风和科学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6年前,在余松烈院士90岁诞辰之际,本报记者就优良学风、优秀传统、农大精神、办学理念、生产实践和创新精神等文化层面的问题,对余松烈进行过一次专访。余先生联系学校发展和个人成长经历,对上述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认识,现在读来,备感亲切。
  谈到优良学风,余松烈说,回顾个人的工作经历,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得益于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科技工作者,除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必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到农村蹲点,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大搞科学研究和田间试验,总结农民的经验,直接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谈到优秀传统,余松烈认为,山东农业大学创办以来,形成了自己的优秀传统,这就是爱国家,爱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乐于奉献,用农业创新成果和技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学校的优秀传统,是山东农业大学师生员工和十万多校友,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写照。
  对于农大精神,余松烈认为,农大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长期坚持形成的一种环境和文化氛围。余松烈说,农大精神是山东农大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的坚持,这种态度和坚持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山东农大人的行为,给人们以精神动力。他认为,农大精神应该是:自强不息、登高必自,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向“三农”学习,服务“三农”。
  对于办学理念,余松烈说,高等教育法的表述非常准确,我国所有的大学都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我们的办学理念应该是:面向社会办教育,立足生产搞科研,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持之以恒、与时俱进、面向市场、开放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生产实践,余松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工作的标准,属于应用科学的农业科学更是如此。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创新,不仅仅是发表在论文上,更重要是在实践上。要看是否对发展农业生产有作用,是否为农民所接受,是否对农民有利益。
  对于创新精神,余松烈认为,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进步、一个国家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创新对于一个单位、一个人的发展同样非常重要。
  如今,余松烈院士已经离开人世,他对优良学风、优秀传统、农大精神、办学理念、生产实践和创新精神的论述,却言犹在耳,值得深思。作为农大人,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余松烈的优良学风和科学精神,和落实好“十三五”发展规划,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推向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