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5-03
 
  4月29日,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在西安逝世。他曾写下的史诗巨作《白鹿原》,却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黄土高原,是陕西人对黄土高地的称呼;白鹿原,是陈忠实的故乡。
  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上世纪80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在农家小院当起了专业作家,这让陈忠实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在查阅了大量地方县志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之后,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呼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些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
  《白鹿原》的创作,构思与准备两年,提笔写作四年,期间经历许多艰辛。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
  1992年,长篇小说《白鹿原》面世,这部50万字的小说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这些年来,《白鹿原》不仅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还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至今,这部小说总发行量已超过500万册。
  陕西作家王蓬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读《白鹿原》的情形:“几乎每读一章,我都要站起来走动,在院子里乱转,以平息激动的心情。20世纪是中华民族最为动荡、不安和裂变的时期,作品通过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提炼与概括,形成了极强烈的思想冲击和穿透力。”
  《白鹿原》问世以来,经过了许多次改编,几乎每次改编,都会在读者间点燃一次  《白鹿原》小说热。但陈忠实却始终是一位“安静”的作家,对于自己不造话题,不惹纷争,陈忠实说:“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都是这样的姿态,他们平凡朴素、淡泊达观,却始终不忘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命运,依然默默坚持着文学创作。”
  “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他以人格凝聚着这方乡亲骨子里的性格。”评论家肖云儒说。
  (摘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