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组织”作为新型校园组织形式在网络创新时代应运而生。笔者通过问卷方式对5个学院300多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同时,辅以文献、资料、访谈、统计、分析等方式对大学生组织的基本含义、发展现状、行为特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大学生网络组织的研究工作为重点,寻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型组织形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发挥好网络组织对学生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组织建设
根据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载体、类型与特点分析,大学生网络组织大多以满足自身兴趣爱好、公益服务实践、情感交流和生活需求等为主要目的,建设动机并不复杂,但由于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自主、隐蔽、灵活等特性,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在对网络组织建设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辨别大学生网络组织所呈现的态势,进行“弹性干预”,即在大学生网络组织良性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其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加以方向性引导和理性服务。
一要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建设。虽然“大学生网络组织”是大学生自我创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但校园网络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网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大力开展以“网络文明”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懂得网络的开放度和包容性是建立在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网络组织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要发挥价值理念导向作用。大学生网络组织是高校网络价值文化的缩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指导和引领,发挥高校网络价值的导向作用。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相比于课堂中的收获,网络组织能展现更丰富的现实生活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网络组织价值的复杂性,加强大学生网络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使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网络组织中学会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避免剧烈价值冲突,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三要建立“导师指导”发展模式。相对于实体组织,大学生网络组织普遍缺乏指导老师的指导,易呈无序状态发展。可借鉴高校实体组织 (如学生会、社团、协会等)的“导师指导”模式,深入学习“四进四信”,以“四信”为目标,以“四进”为手段,鼓励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品行良好、学有专长的团委辅导员、专业教师或其他高校管理者担任大学生网络组织的指导者,加入部分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网络组织,了解分析其发展规律,参与组织建设,引导网络组织行为,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建议指导,使网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组织管理模式
目前,专家学者通过研究,总结出了大学生网络组织“疏”“堵”“防”“建”“变”五种主要方式与途径。一是“疏”,即采取疏导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堵”,即运用技术手段,阻止有害信息进入网络组织;三是“防”,即严格遵守我国已有相关法律和网上管制法规,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四是“建”,即建立网络德育阵地、德育队伍和管理机制;五是“变”,即网络组织管理方式要转变。
鉴于大学生网络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及不容忽视的潜在危害性,应采取弹性干预与强化监管相结合方式。强化监管以弹性干预为前提,弹性干预以强化监管做保障。弹性干预旨在肯定大学生网络组织的积极意义,为其自由发展创造空间;强化监管是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生网络组织的消极影响,营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一要强化 “自我监督”机制。建立高校大学生网络组织自我监管小组,通过民主推选、公开选拔,充分挖掘网络组织内部积极向上、客观理性、有威信、有影响的骨干分子,同时发挥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网络志愿者的模范作用,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去伪存真。通过价值导向和行为引导,控制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发展局面和态势,引导其逐步实现自我管理。
二要完善“网络备案”机制。互联网备案是我国互联网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大学生网络组织落实这一制度,就是要将网络组织的运营内容与方式到高校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将网络组织纳入高校管理视野和规范化轨道。网络组织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是管理的难点所在,因此必须要求参与网络组织的所有成员进行实名认证,网络组织管理者明晰成员身份,杜绝匿名信息和负能量传播,保证大学生网络组织健康运行。
三要优化 “渠道反馈”机制。大学生网络组织需形成顺畅的信息流动渠道,充分发挥网络组织所具有的自动反馈功能,即进一步优化反馈机制。大学生网络组织提供的信息与反馈回来的信息一致,说明网络组织基本满足了参与成员的需求;反之,要对网络组织进行整改,降低波动影响。网络组织要通过信息反馈,对工作进行积极改进和完善,以满足成员需求,使网络组织持久发展。
四要升级 “监督保障”机制。加强高校层面的监督管理工作。大学生网络组织成员自我约束力低、缺乏社会经验,防范意识差,易受不法分子的诱惑和煽动,所以,高校在充分重视网络组织自主性发展的同时,要做好宏观层面的监督工作。互联网是网络组织的基础,高校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性保障措施,如借鉴“言论审核”事后内容检查方式,对网络组织实时监控,通过查找敏感词句审查不当言论,锁定信息源,坚持实时跟踪、监察和处置,做好大学生网络组织常态化监督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