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获科技奖励质量显著提高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5-14
 
  5月10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我校获得奖励10项  (其中第一完成单位7项),充分彰显了科技实力,也为学校“十二五”科研工作画上了完美句号。
  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植物应答温度和高盐胁迫基因的挖掘和调控机制研究”、“养殖环境微生物检测及其传染效果与气溶胶的发生、传播和感染机制”、“无性暗色丝孢真菌属、种多样性研究”3个项目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蔬菜集约化高效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韭菜和大蒜根蛆灾变机制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泌乳奶牛日粮氨基酸平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侧柏种质资源评价、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4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2011年起,国家和山东省对科技奖励制度进行改革,奖励数量特别是科技进步奖授奖数量逐年递减。与2010年相比,2015年国家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授奖数量大幅压缩。在此形势下,“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达到71项,在山东省总授奖数中所占比重有较大提升,奖励质量有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校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两项是第一完成单位。2011年,崔治中教授等完成的“禽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项目率先在我国白羽肉鸡中分离鉴定了ALV-J型病毒,研制了禽白血病快速诊断技术,创立了无疫苗预防禽疫病的防控新模式,研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的制定,该成果的推广有效地控制了禽白血病在我国的流行,近三年减少由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390多亿元。2015年,陈学森教授等完成的“核果类果树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针对核果类果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核果类果树新品种和种质创制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育种和栽培中的技术难题,创制的新品种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已在新疆、山东、辽宁及甘肃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347.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44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在65项省级科技奖励中,我校科研人员作为第一完成人、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26项,特别是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张宪省教授完成的  “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激素调节”项目获得2012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了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明确了光周期调控小麦开花时间的分子基础,阐明了SHB1和细胞周期关键基因调控种子大小的分子机理;成功实现了植物多种生殖器官的离体再生。2014年,王庆国教授的  “果蔬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针对乙烯控制与利用以及病害防治等影响我国果蔬采后保鲜的重大问题,项目组以苹果、香蕉、葡萄、猕猴桃等果蔬为主要目标对象,进行了长期技术攻关,获得了9项发明专利授权,进行了较大规模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