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昆虫爱系学生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5-14
 


图为郑方强老师(左三)带领青年教师外出调查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植保学院郑方强老师不小心崴了脚,一两个月里一直拄着拐,但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学生说“觉得心疼”,郑老师却觉得极其正常,“上课讲昆虫对我来说就是享受”,而他的同事们则认为“郑老师简直就是为昆虫而生的,他对昆虫的痴迷和了解,他对课堂的执著与热爱,让我们叹服!”。

同事:爱课堂的昆虫百科全书

    在北校区一间办公室,记者与郑方强老师的同事交流,大家说起来滔滔不绝。
  叶保华是郑方强多年的同事,对他非常了解。“郑老师备课很认真,准备  PPT时,为了一张准确、生动的图片,经常浏览多个网站,准备三四十张,每年还不断更新图片。在课上也非常幽默诙谐,他把昆虫的某些特点编制成口诀或者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这几年,他的课比较多,这学期就有7门课:农业昆虫学、普通昆虫学、生物防治、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专业英语、文化昆虫学、昆虫与人类。文化昆虫学是为全校学生开了十几年的选修课,年年爆满。课多,保持自己讲课及思路的连贯性,也是他不愿意因为脚伤而调课的原因之一。”
  刘会香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对郑方强勇于承担教学工作充满钦佩与感动。“遇到不好安排的课程,我的工作就很难做。郑老师不但把昆虫系的课安排得妥妥帖帖,自己更是任劳任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家都知道开新课麻烦,我们的菌物专业2011年才开始招生,郑老师首次接食用菌专业有关昆虫学课程,丝毫不含糊。为收集第一手教学资料,他多次到食用菌企业调研,了解食用菌有害生物的发生现状,并把大量的图片带到课堂,课前课后还见缝插针跟学生交流,学生们跟他很亲。学院里安排新生专业教育课的时候,郑老师哪怕是在上课,也会趁课间过去跟学生聊一聊,对学生非常关心爱护。”
  昆虫教师许永玉副院长与郑方强共事多年,“郑老师简直就是昆虫的百科全书,与昆虫有关的知识,他都感兴趣,很少有知识盲点。昆虫的形态、生态、生理等,国际上谁研究得好,哪个网站上有什么样的图片,他都知道。郑老师的课件中,清晰的图片,原汁原味的英语,都很有特色。”
  最让同事们感动的是,郑方强的课件是开放的、无私的,哪位老师有需要,他立马就给。青年教师王宁新和张婷婷,都有着深刻的感触。“我去找郑老师要课件,因为拷贝需要一段时间,我就先回自己的实验室了,想着等会儿再去拿,没想到郑老师直接给我送过来了,让我特别感动。”王宁新说。
  最让王宁新和张婷婷等年轻老师佩服的是,“郑老师认识的虫子真多!学院安排老教师带我们青年教师外出实践,昆虫这边的任务主要就是靠郑老师。他不但认识各种各样的虫子,清楚它们的习性,还知道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什么样的虫子,一抓一个准儿。去年冬天,我说想要一种虫子,今年春天,郑老师就带着我去抓了。”
  不但年轻老师,像许永玉、叶保华等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也喜欢跟郑方强一起出去找虫子。“以前昆虫学系老师年年利用暑假出去采标本,郑老师对虫子本身、虫子所属种类、危害症状等都非常拿手,积累丰富。”“原来知道郑老师在蚜虫、寄生蜂方面认识种类很多,没想到在我研究多年的蝗虫方面也头头是道”,叶保华老师赞叹。
  植保学院院长李向东说,“郑老师是省玉米创新团队植物保护岗位的骨干成员,在灰飞虱、二点委夜蛾和玉米穗部害虫的发生机制与防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害虫防治关键时期,经常早上六点半出门到一线指导防治,晚上回到家就十点多了。”“前几天在省里参加创新团队的会议,有专家问中草药上新出现的一种害虫是什么,我把害虫照片发到学院微信群里求助。郑老师在第一时间回复是网目拟地甲,主要是幼虫危害。我旁边的专家赞叹不已:我正想说是幼虫危害呢!”
  “郑老师的知识太渊博了,我们觉得他简直就是为昆虫而生的!”王宁新和张婷婷感慨到。

学生:让我喜欢上昆虫的暖男老师

    在南校区实验室,七八个植保学院的本科生争相表达对郑方强的钦佩和感激。
  郑方强为  2014级菌物专业上《食用菌病虫害防治》中的虫害部分,一些学生还跟着他做SRT,说起郑老师,大家满满的感动与佩服。
  刘雪梅说:“每次赶郑老师的课,我们同学就相互督促快点走,别让老师等,因为老师总是提前到,打开PPT让大家先熟悉课程内容。尤其是现在,老师的脚受伤了,拄着拐棍挪到六楼来上课,让我们觉得好心疼。”
  崔玉进和谭伟对郑老师的课堂非常感兴趣:“老师不想给学生添麻烦,上楼不让我们搀扶,中午也不让我们给他买饭,等他到了食堂,人家差不多都吃完了。但是他给学生考虑得特别细致,有一节课讲到蝈蝈的习性,老师就把家里养的蝈蝈的声音录下来,在课堂上放。讲知识的同时,老师经常对我们开展思想教育,讲学习态度,总结学习方法,建议我们课下到实验室做点创新性实验工作,比如培养蛹虫草之类的。”
  施菲菲认为郑方强老师是标准“暖男”:“有一次,我上交的实验报告纸上缺了个角,郑老师就跟我讲细致的重要性。课堂上,郑老师也常表扬那些把昆虫分类检索表写得很漂亮、很仔细的人。课下,他有空就跟我们聊天,有种‘暖男’的感觉。给我们发短信,结束时发一个波浪号,非常轻快,委婉。我们特别喜欢这样的老师。”
  姜松涛和刘晓琴也是菌物专业,读大三,都跟着郑方强老师做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他们开展食用菌害虫———异型眼蕈蚊无公害杀虫剂的筛选和药效测定相关研究,同时也肩负着繁琐的养虫任务。姜松涛和同学们今年开学前,为了准备相关实验在郑方强实验室里待了整整一个星期。郑方强老师事无巨细地指导,但绝不代替动手,几个同学受到了很大锻炼。“郑老师讲话慢,又和善,跟他沟通很自然,不拘谨。”刘晓琴说,因为着急提交课题申请表,晚上九点多发给郑老师,凌晨一点半,老师发回了修改的文件。“修改了那么多,我都觉得脸红了,又心疼老师睡得那么晚。师兄们说郑老师经常休息的很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又去实验室或者上课了。我跟施菲菲说,咱们一定要把SRT项目做好,把昆虫课学好,否则太对不起老师了!”
  2013级烟草专业的陈思雨特别佩服郑老师:“郑老师能叫得出、对得上我们所有同学的名字和模样,很了不起。郑老师做的PPT,图片上有许多很萌很可爱的文字,同学们都喜欢。课件漂亮,但他还是要求我们都做好笔记,还时不时地检查。”
  和她同年级同专业的李波,说起话来如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我们专业女同学多,不少人对昆虫有点畏惧感。郑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就告诉我们昆虫世界是多么有意思,有美丽的蝴蝶和好吃的虫子,给我们看各种图片,包括他外出采样或者参加昆虫会议时的照片,有时也带点蝗虫什么的让我们品尝。现在很多同学觉得昆虫挺可爱、鲜活的,一些女同学手捏黄粉虫一点也不哆嗦了,许多同学还对研究昆虫有了浓厚的兴趣,说以后会考昆虫的研究生呢。”
  这些学生说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其实,郑方强老师做过许多件让学生难忘感动的事情。十几年前,一个研究生因身体和实验原因,思想和心理上的波动非常大。当时郑方强正在读博士,却放下自己的课题,陪他一起设计实验,一起做,帮他请教其他老师,这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其论文还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毕业后多次回校看望郑老师。还有个研究生,因患病住院,实验被迫终止,郑方强千方百计安抚他,还买了营养保健品。1997届毕业生曹洪涛在毕业前夕约郑方强老师聊人生和个人发展,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门卫把一号办公楼的门锁住了,师生只好联手从一楼厕所的窗子爬出去。

郑方强:昆虫相伴的美丽人生

     跟郑方强聊天,就是聊昆虫世界,聊昆虫课、昆虫教学、昆虫标本,聊昆虫邮票、昆虫贺卡以及他的昆虫人生。
  1986年,郑方强从植物保护系毕业,留在昆虫教研室做助教,如今整整30年。昆虫教学,离不开去寻找实物,制作标本;离不开在课堂上形象地展示,从挂图、投影仪到PPT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的改变,郑方强一直走在前沿。
  “刚工作时跟着范永贵、冯惠琴和谭六谦等老师做助教,总是提前去班里,把一大摞挂图挂好,有昆虫外貌的,大部分是昆虫形态解剖图,因为昆虫课离开图就没有办法讲。后来慢慢用起了投影仪,我属于用的比较早的,每次提着笨重的仪器去南校区上课很麻烦,但是胶片一经投影,特别清晰,同学们看得也清楚了,慢慢地许多同事也开始用。再后来PPT开始普及,更多资料展示起来更加形象与方便。让学生看到更多生动、真实的东西,课堂对学生才有吸引力。”
  上课讲昆虫,是郑方强工作的乐趣,而收集、研究与昆虫相关的东西,更是他的所爱。“昆虫世界丰富多彩,生物多样性程度高,没有昆虫就没有世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你听,我的手机短信的声音,都是昆虫的叫声。”
  郑方强手里有4大本有关昆虫的电话卡和银行卡,上千枚昆虫邮票,从去年又开始收集昆虫烟标。“我只要出差,就得抽点时间去当地的古玩市场、邮票市场,看到自己没有的与昆虫有关的东西,就尽量买下来,有时候也通过网络买。”
  郑方强收集的昆虫卡,有的是整个画面都是昆虫,比如蝴蝶银行卡和电话卡,也有的是主体实物上有昆虫,比如树叶上的甲虫,白菜上的蝈蝈,或者花瓶上的蝴蝶等;有的是独立发行的系列卡,也有的是零散搜集的卡。
  “我也喜欢收集昆虫邮票。这是1992年国际昆虫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时中国发行的纪念邮票,瓢虫、蜻蜓、大草蛉、螳螂全套4枚,够生动吧!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行的防治疟疾的邮票,两张,分别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边上飞着蚊子,就是提醒人们防止蚊子传播疟疾,特别要保护好小孩子。这是不丹国发行的立体邮票,分别是蝗虫、犀金龟、食蚜蝇、蝉、天牛。这套花了300多呢,在昆明买回来的。”“圣甲虫邮票也不少。在埃及文化中,圣甲虫是太阳神的化身,所以他们发行的比较多,我这一套就是托别人从埃及买来的。”
  收集这些东西,得用心,也得用钱。郑方强说,他一般买几十块钱一套的邮票,300多一套的就算贵的了。看到他那么喜欢昆虫邮票和各种昆虫卡,同事和朋友们也会把自己得到的送给他,所以,南美的、东南亚的、欧洲的、美国的等许多国家的邮票,郑方强都有。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同事收到的日本邮寄来的带有小蜜蜂邮票的明信片,就拿出一条烟跟人家换,两个人都乐得开心。
  郑方强说,收集与昆虫相关的纪念品,丰富了教学素材,更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以后空闲了,他计划相继出版关于蝴蝶、甲虫邮票方面的书,从昆虫邮票及明信片中,能扫描出清晰的图品,再品昆虫文化,讲有关故事,出的书一定会比较好看。
  正是因为对教学的这种投入和为人的坦率正直,从教的很长时间里,郑方强老师都在做昆虫教研室或者昆虫学系的主任或者副主任。“我做助教时就是教研室副主任,后来又当主任,从去年开始再继续当主任。不管做系主任还是普通老师,我觉得我都在忙活昆虫,因为没有昆虫的世界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