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奋斗目标,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统部署,从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这一重要讲话是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里程碑意义。
创新是农大精神的应有之义。翻看学校历史,以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为代表的26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以教学成果特等奖为代表的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李家文、丁巨波、余松烈、束怀瑞、于振文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无一不闪烁着创新的光辉。正是这些成就和大师,为山东农业大学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每个农大人都清楚地看到,我们在人才队伍、科研平台、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如何破局,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面对“双一流”建设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如果不主动出击、主动求变、主动创新,不仅会错失发展良机,更有可能陷入战略被动,甚至被时代的潮流抛在身后。
创新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要由社会和人民来评价,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需要什么,人民群众呼唤什么,国家重大战略缺少什么,这理应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风向标。我们赞赏埋头苦干,因为实干是发展的基础,但我们更要鼓励抬头看路,找准了方向,才能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定好了目标,才能在重要领域跻身前列。
创新需要配套的体制改革。好的体制犹如好的土壤,只有努力营造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土壤,创新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改革是体制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通过改革给予科研更多空间,让科技工作的管理模式更加合理、更加高效、更加遵循科研规律,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活力就会得到不断释放。
2015年8月,党委书记徐剑波在处级干部学习班上强调,创新是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摆在学校综合改革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形成一流创新能力做好规划。如今,“十三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各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借科技创新大会的东风,我们相信,农大快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