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小麦育种研究成绩斐然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6-20
 
  麦收时节,我校的小麦育种研究连续传来捷报:6月7日由农业部种植业司、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对位于曹县侯集镇沙楼村和邵庄镇陈楼村的“山农20”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这两个地块亩产分别达到801.9公斤和808.5公斤的产量,创造了鲁中、鲁西南小麦亩产最高纪录。6月12日,山东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位于桓台县新城镇逯家村的“山农29”小麦新品种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这个品种也达到了亩产805.7公斤的产量。我校采取措施加强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近十年来培育出10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校小麦育种研究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经选育出鲁麦1号、5号、8号、11号、鲁215953、鲁麦15号、PH82-2-2等小麦新品种,为粮食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李晴祺教授等完成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成果199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近十年时间,我校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少、竞争力差,育种工作陷入低谷。学校和农学院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明确目标、调整方向、整合力量,加强育种研究。同时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教师由实验室走向大田、走向生产第一线,出品种、出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小麦遗传育种团队坚持基础研究要“顶天”、应用研究要“立地”的原则,紧紧围绕黄淮麦区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小麦种质的创新能力、小麦育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能力、小麦良种的选育能力。目前已建立起常规育种与轮回选择、分子染色体工程、标记辅助选择、基因聚合等途径相结合的现代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并成功将山羊草、黑麦、偃麦草等近缘物种的优异基因转入普通小麦,选育出了一大批抗赤霉、白粉、条锈、叶锈等病害,抗旱耐逆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科研人员还在育种方法上进行探索,提高育种效率,近年来每年都有40多个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小麦新品系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小麦区域和生产试验。2006年以来,小麦育种团队共育出了19个适宜在山东省乃至黄淮冬麦区生产推广的小麦品种,其中山农优麦2号、山农17、山农19、山农20、山农22、山农26等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黄淮冬麦区品种审定,山农14、山农15、山农18、泰农18、山农21、山农23、山农24号、山农25号、山农27号、山农28号、山农29号、山农31号、山农32号等13个品种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以上品种中,山农15、泰农18、山农17、山农18、山农20、山农21、山农22、山农28等优质高产品种先后被省农业厅列为山东省小麦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其中,山农20于2012年在曹县高产创建实打产量为每亩767.8公斤,2015年在无棣县盐碱地种植实打亩产517.08公斤,近三年该品种在山东、江苏、安徽等七省市累计推广面积4000万亩以上,增产粮食16.11亿多公斤,粮食增产和企业售种总经济效益26.065亿元。
  有了好的品种,还要探索如何把这些好品种推向市场,在生产实践中大面积推广开来。近年来,农学院根据我校缺乏推广队伍、成果转化效益不高的现实,与科技处等部门联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研发推广途径。同时,发挥小麦栽培专家深入社会广、了解生产多的优势,让栽培专家参与到育种团队,为育种老师确立育种目标和单株选择提供咨询,为新品种的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和老师们加强与种业企业的合作,企业前期投入预订、中期参与关注、后期共同开发,使小麦新品种成果转化效益显著提高。2014年,山农25号小麦新品种以120万元的价格许可淄博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鑫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山农29号以465万元的价格许可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淄博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鑫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中农汇德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家企业生产经营。2015年,山农27、山农28分别以100万元和489万元的价格许可淄博禾丰种子有限公司生产经营;2016年,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600万元的价格获得山农32在山东省内的种子生产经营权,淄博禾丰种子有限公司在2015年以489万元的价格获得山农28的生产经营权,2016年又以100万元的价格获得该品种申报参加黄淮南片和北片国家区试(含引种)权。小麦品种许可种业企业生产经营,企业负责打市场,专家教授负责技术服务,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充分挖掘新品种的生产潜力,促进粮食增产,带动农民增收,为保障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