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那些送上门的学生工作机会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7-02
 
  “老师,亲人去世了,我家是湖北的,我要回家,想请假……”,略带哭腔的声音,让我心里也非常难过。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放下手头的工作,把小J同学叫到办公室,详细了解情况并与家长取得了联系,给她办理了请假手续。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当我再次打电话询问她是否平安到家时,她哭着对我说  “老师,谢谢您这么关心我”。一个简单的电话,却对学生如此影响。小J回校后第一时间找我销假,看着略显疲惫的她,我知道这时是她最脆弱的时候,需要老师的鼓励,我和她谈了一个多小时,帮她慢慢打开心扉。一个学期过去了,原本默默无闻、不被关注的她,现在变成了一位积极向上、敢做敢当的学生干部。
  请假对于学生是一件小事,但对于辅导员来说恰恰是送上门的工作机会,是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不止是请假,还有很多与同学们在一起的细节。比如,匿名的短信、网上的一个状态,一次宿舍卫生扣分、一次迟到或旷课、一次宿舍矛盾都是与学生交心的好时机,说是就事论事,实际上是就事“论人”。我往往不拘泥于事件本身,而是更注重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就在初次交流的十几分钟时间里,做到详细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并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从开始到后续持续关注的点点滴滴,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爱,他们对我的信赖感也会慢慢产生,久而久之,我也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如果说像请假这样的小事,是一个成为他们知心朋友的突破口,那怎么才能真正抓住这些机会,我有一些小体会:
  凭一颗温暖的心,做有温度的事儿。辅导员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把这些瑕疵看做学生工作中的麻烦,也正因为有这些关键点,才更有效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有机会真正走入他们内心。也只有我们的工作有温度,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工作方式恰当,如春风化雨般,做到学生心坎儿里,学生才以信赖回报。
  瞄准每一个,采用个性定制与精准帮扶策略。思想教育工作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只有走入每个人内心,才称得上因材施教。每一名学生都具备独立人格,脾气秉性、心理水平、观念认识和处事方式都大不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分类,甚至搞  “一刀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案例,只有进行私人定制,从大一开始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未来打算,实时跟踪、精准帮扶、积极引导每个人,才能实现他们的个性又全面的发展。
  搭建心灵交互常态化机制。尝试在2015级学生中设立一周值日  “班长”,努力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普通同学参与班级工作的平台,二是同学与辅导员密切交流的平台。让班内所有同学轮流值周,参与班级工作,锻炼和提升了自身能力,每周每班两次的正式谈话,又成倍增加了我与同学们交流的机会。当试行了两个周的时候,效果明显显现,原来很少关注的普通同学已经熟悉了他的性格和思想状况,班级气氛活跃了、宿舍氛围融洽了,个人目标明确了,班级工作开展更加顺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要在与学生接触的点点滴滴中做好。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一定要抓住像请假这样的关键期和突破口,努力制造机会和搭建平台,细微的关心就会对他们产生好的期望效应,他们所回馈的当然是对你的信赖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