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子”里做出“大学问”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7-10
 
  “拟南芥叶片起始体细胞胚的来源问题,我想了很久都想不明白,同组的李兴国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让我突破了科研瓶颈。”7月6日,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宪省教授团队的苏英华兴奋地告诉记者。
  张宪省团队主要以植物发育研究为主,承担着国家2900多万的973计划  “植物传粉与受精的分子调控网络”项目。团队中有8位导师,33名研究生,承担着项目不同的研究方向。每到周六,导师和学生们就会聚在一起,交流科研进度、汇报研究成果、分享前沿论文,通过沟通和协作碰撞思想火花。
  山东农大重视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支持教师构建互助学习圈,老师们在一个个“小圈子”里研讨“大学问”,解决“大问题”,取得教学和科研上的“大丰收”。
  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东升说,在束怀瑞院士带领下,我们每两周就开展一次集中活动,围绕提质增效、生态安全等方面开展研讨,提出了精品果等级标准,研发集成了精品果生产工程技术体系,使苹果产量提高20%以上,节水80%,节约肥料三分之一。
  2011年9月,数学系教师冯巍和于瑞林针对该系青年教师多、一线教学经验不足、科研能力较弱等问题,自发成立讲习班,坚持每周两到三次研讨、“找茬”。讲习班成立五年来,人数从2人增加到25人。大家从讲基础教材到讲科研问题,自由交流想法和观点,在“找茬”中反思和修正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通过合作、研讨等多种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促进了学科内部、相关方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提高了数学系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在山东农大,像这样的教学和科研“学习圈”几乎遍布各个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集体备课制,让思想政治课老师定期交流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共同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单一考核标准,使“思政课”真正贴近大学生,走进学生心里。资环学院张民教授团队汇集“小圈子”智慧,研发出新型作物控释肥,为国际缓控释肥制定标准。成果落地后,与金正大集团合作,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700万吨,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77亿元。
  山东农大副校长朱莉说:“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氛围下的组织环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学习圈’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