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墒补灌技术让小麦高产又节水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7-10
 
  在刚刚结束的麦收季,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用测墒补灌技术种植的小麦,在平均每亩地灌溉用水只有67.6立方米、比传统灌溉方法减少  37.7方的情况下,亩产仍达到601.2公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于振文教授率领团队创造的这项节水高产技术已被农业部列为2016年农业主推技术。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但这里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以河北省为例,年平均降水量约  500毫米,而且60%至70%集中在麦收之后的6、7、8月份,小麦生长期的降水只能满足其需要的25%-40%。据统计,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只有40%,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力只有0.85公斤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公斤以上的水平。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是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黄淮海麦区灌溉面积占全国的42%,农业灌溉用水占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的  70%左右。因此,研究节水高产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于振文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从2000年开始进行测墒补灌理论和技术研究。他对记者说:“过去生产上习惯大水漫灌,不考虑墒情。这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小麦生长。研究节水高产技术,首先要搞清楚小麦生长的哪些关键时期需要浇水、最佳灌溉量是多少,我们开展这项研究,就是通过改进栽培技术,用最少的水来保证高产。”十多年来,课题组从作物生理、作物营养、生态学等方面,围绕不同灌溉条件对小麦产量、品质、营养需求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分析了小麦各生长关键时期的需水情况,明确了最佳需水量。研究发现,在小麦播种、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9个生育时期,播种、拔节、开花期是灌溉的关键期,每亩定量灌溉40立方米就可以保证高产。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土壤墒情不同,作物生长的需水量也不同。比如拔节期前几天下了雨,如果仍定量每亩40立方米灌溉,也同样会造成浪费。为此他们重点围绕测墒补灌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小麦关键生育期的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为70%到75%,要以此为依据考虑补充灌水的量。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他们还明确了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最适宜的土层深度为0至40厘米。于振文院士对记者说:“研究表明,这个深度,根系密集,根据这个深度测定的数据进行测墒补灌效果最好。”他还介绍说,由于测墒补灌的浇水量明显少于传统灌溉,水分下渗时淋溶到土壤深层的氮素量大大降低,减少了氮素对地下水的污染,这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有重要意义。
  测墒补灌技术的节水效果非常明显。在山东、河北多地的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灌溉相比,该项技术在不同降水年型可减少灌水量  35至  70立方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而且籽粒产量高于或等于传统灌溉,亩产可达到550至600公斤。研究团队发表了77篇研究论文,为进一步探索节水高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
  课题组经多方比较,选定了便携式国产土壤水分测定仪器,制定了测墒补灌的计算公式。技术人员在麦田里用几分钟时间就能测算出需要补水的量,十分简便、快捷。
  课题组边研究边示范推广,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山东、河北的十几个县市示范推广。于振文院士对记者说:“按今年河北藁城每亩麦田节水  37.7立方米计算,如果在河北全面推广,全省3000万亩小麦一季就可以节水11.3亿多方。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一笔生态账。”他介绍说,课题组目前正在研究测墒补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今后小麦灌溉水利用率和产量还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