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波:余松烈院士是农大精神的践行者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9-11
 
  余松烈院士是山东农业大学教师的杰出代表,他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虚心向生产学习、勇于实践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毕生服务  “三农”的高尚情怀,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余松烈院士是农大精神的践行者。山东农业大学有110年的办学历史,在办学之初就提出了  “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理念,这是学校的源和根,学校走出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子,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铸就了以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的农大精神。余松烈院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些元素。
  余先生有爱国爱校的政治品质。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有强烈的于家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将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致富增收放在心上,研究创立了小麦产量发展三阶段理论和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创建了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黄淮冬麦区大面积推广,为实现我省乃至全国的粮食连续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余老晚年身体不好,但是对学校的发展依然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很多工作都坚持亲力亲为,同时也一直在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建言献策。
  余先生有质朴厚德的人格品质。他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都以自己是余先生的弟子为荣。他常以“老农民”自居,经常穿着运动鞋到田间地头干活,从来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他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但是最看重的是农民的肯定和褒奖。喜获丰收的滕州农民曾经自发为余先生颁发了写有“科技兴农,功勋卓著”的金质“丰收”勋章,称赞他为“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余先生有求真创新的学术品质。他在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在教书治学上精益求精,作为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位院士,他既站在学科前沿,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领衔建成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博士点,建成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他静心教书,潜心科研,写下数百万字的教材、讲义、专著、论文,别人请他修改稿件,他一丝不苟、严谨细致,逐字逐句审改,从不敷衍应付。
  余先生有实干奋进的创业品质。不管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他脚踏实地、不辞劳苦,顶烈日、冒严寒,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长期与农民共同劳作。他带领研究团队建基地、创典型、做示范,年逾九旬还到麦田实地考察小麦长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提高小麦产量的课题之中。
  向余松烈院士学习,对于激发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学校“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校师生也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农大精神更丰富、更鲜活的内涵元素和时代特征,让农大精神成为我们永恒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