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大精神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11-20
 
  围绕减施增效,山东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频频出手,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赢得了行业赞誉和社会认可。农民喜获丰收后的一句“谢谢”胜过千言万语,这一次,我们的专家教授又一次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古往今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众多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有人说,大学应该学会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自己既不随波逐流,也不趋炎附势,以此实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保持大学独立自由的精神品质与积极投身时代发展、参与社会变革并不相悖。真正的大学、真正的大师从来都不是闭关自锁和不谙世事的,那种曲高和寡的所谓大学精神,看似清新脱俗,甚至不食人间烟火,最终也只能沦为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自弹自唱且无人喝彩。只有把社会责任揣在心里、扛在肩上的专家学者,才能培养出甘于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栋梁之才,只有把办学成果落到实处、造福人民的探索实践,才能孕育出与时代同呼吸、和民族共命运的大学精神。
  110年来,于家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了农大人的血液。建校之初,阡陌连叠的田园是农大人教学实践的沃野,山东农业高等学堂开设农、林、蚕三科,开办蚕业讲习所,启民智、兴农学,成为了贫穷落后中的一缕亮色。建国后,无论是余松烈、于振文“院士师生”的使命接力,还是李晴祺团队的“功勋种质”,无一不是用艰辛的探索,践行着科教兴国的使命。薪火相传,时至今日,我们的专家教授始终活跃在服务社会的第一线,他们带领团队建基地、创典型、做示范,脚踏实地、不辞劳苦,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民传授生产技术,打造了一批“粮王”“果王”,为山东乃至全国粮食生产实现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这样的爱国情怀,正是这样的为民奉献,让农大精神在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出了奕奕光彩。
  面对“十三五”,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服务社会职能是加速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创建高水平大学必须要服务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获取争创“双一流”的强大动力。
  我们希望听到更多来自服务对象的赞誉,让富裕起来的他们对山东农业大学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厉害了,我的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