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艾希珍教授(左)在沂南县接受电视台采访
11月9日,艾希珍接受记者采访时,中间接到了两个设施蔬菜培训班上课的邀请,一个临沂农民就黄瓜种植问题的电话咨询。时常为农业部、农业厅、市县区多种层次培训班上课,接受菜农的电话咨询或去现场指导,被大学教授、蔬菜专家艾希珍视为自己的份内工作。“设施蔬菜是山东不少地方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有能力有机会为大家传播知识,做些事情,我觉得心里很舒服。”
田间走来成专家
1986年,艾希珍本科毕业留校,在园艺学院蔬菜学专业任教。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儿,许多跑腿、出差的活儿,很自然地落在她头上。
第一个学期,老教师就让艾希珍带学生管理蔬菜标本园,第二个学期,被安排带学生去青岛毕业实习。“一待就是四个多月,应付学生各种提问,不知道的,就得快点去查资料,或者向老教师请教。第二年又带学生去济南实习。两个学期下来,实践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
教学之余,艾希珍跟着赵德婉教授做姜的研究,时常一个人去产地做调查。“我曾经一个人在莱芜调查了5天,住小招待所,顿顿在小店里吃面条。现在带的女研究生和我当时差不多大,但是我却不放心派她们一个人出差了。”
为普及姜的种植技术,艾希珍当时写了不少口袋书和小册子,还跟赵老师合作出版《生姜优质丰产栽培原理与技术》一书。印度人Ravindran和NirmalBabu主编科普书 《Ginger-Thegenuszingiber》,介绍全世界的姜,邀请艾希珍写中国部分。她用心琢磨每一句英文的表达,圆满完成任务,拿到书的时候兴奋了许久。
九十年代初,高校青年教师普遍被安排下基层锻炼半年左右。1992年,艾希珍被派到泰安市房村镇,住在镇政府院子里。那时房村镇大棚蔬菜刚发展起来,特别需要技术指导,艾希珍被村民追着问,有数不清的事情做,开心得不得了。一开始是菜农或者村干部骑自行车来镇上接送她,后来她干脆借了辆自己来回。有一个星期,她连续在几个村里不停地讲课,嗓子都说不出话来了。泰安日报的通讯员写了篇小文章《农大讲师从田间走来》,在房村镇农民和农大的老师间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大家见面就恭喜她“上报纸了”。“其实,我那时还不是讲师呢。”艾希珍如实说。
高校越来越重视学历,拖着年幼的孩子,艾希珍在职读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科研上受到更加系统和严格的训练,田间调查和实验也是一如既往。
1998年,蔬菜大县寿光有个叫方坤祥的菜农,在冬暖大棚里种黄瓜,年产量达到3万公斤,当时普遍是1万多。艾希珍有些好奇,决定跟踪研究。连续几年,她每个月都去寿光,一次至少待四五天,白天测量、记录黄瓜的光合及植株间物质的平衡、运输、根系、叶片的生长等,晚上就住在菜农家里。
在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基础上,到2003年博士毕业,围绕设施黄瓜的高产高效,艾希珍相继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2005年,研究成果“日光温室嫁接黄瓜高产生理及调控技术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进入国家队
随着科研实力的增强和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升,2008年,艾希珍和于贤昌教授合作,争取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设施蔬菜节能高效栽培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站在了引领国家设施蔬菜研究的前沿。他们从设施和蔬菜两个方面着手,研发出新型二次下挖式节能日光温室及温室覆盖材料保温性能测试技术,建立了节能50%多的日光温室与连栋温室配套使用的集约化育苗技术体系,探明了设施蔬菜可通过降低光补偿点、增加光合酶基因表达量,提高对低温弱光的适应性,并筛选出5种生长调节剂。2011年,该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度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这个成果中,新型二次下挖式节能日光温室是一个突出亮点。日光温室通常是需要下挖来保温的,但如果下挖过深,大棚的前面会出现很长的遮阴带,影响一部分蔬菜的生长。而先把大棚的前面挖得浅一些,再深挖棚内主体,大棚前面的遮荫面就少了许多,光照透过率增加,反射率降低。同时由于跨度和脊高的增加,温室储热空间增大,缓冲能力增强,可避免严冬季节室内温度过低。对二次下挖日光温室的各个最佳参数,艾希珍他们做了无数次研究,不断改进,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研究证实,二次下挖冬季最低气温比地平式提高2.5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降低4.2摄氏度,黄瓜产量增加36.1%。
为推广新型二次下挖式节能日光温室技术,艾希珍协助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申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政府下拨600万元推广经费,数额创了该类项目经费之最。截至2014年,该技术在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等地推广应用,获得经济效益180多亿元。
艾希珍的科研视野和研究方法更加与世界一流接轨,也更接设施蔬菜生产需求的地气。“十二五”期间,一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子课题,都来到了她的实验室。
彩膜火了越夏菜
2012年夏季极热,艾希珍到市场上买香菜,菜贩说是三块钱,她还觉得真便宜,因为这个季节通常是六七块钱一斤。付账时,才明白人家说的其实是三块钱一两,她被惊到了。
“越夏蔬菜栽培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忽略了。实际上,菠菜、芹菜、香菜这类相对喜凉的蔬菜遇高温而低产,价格猛增,种菜的和买菜的都不满意。露地栽培的西红柿、黄瓜等喜热蔬菜病虫害也比较严重,品相和品质都不好。”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功能性环保农膜新材料及产品研制”课题中,艾希珍主要研究黄瓜专用膜。“不同蔬菜需要的薄膜厚度不一样,喜欢的色温差异性很大,这在理论上很好理解,但是百姓并不清楚。”在课题总主持人米庆华的支持下,艾希珍很想利用彩色薄膜在拱棚种植越夏蔬菜方面做些探索。
百姓们习惯把有三面土墙的日光温室称为冬暖型大棚,把没有土墙、仅用钢架做支撑的设施叫作拱棚。拱棚的建筑成本只有日光温室的五分之一左右,活动空间大,适合机械化操作,在一些地区比较受欢迎,但菜农早已习惯只种春秋两季,冬夏两个季节就闲着,收益相对就低。
根据植物喜欢的光质和温度,艾希珍让薄膜生产企业做好蔬菜专用膜,边研究边推广。沂南县苏村镇杨家庄村的一批菜农根据她的安排调整种植计划,春茬往前提,秋茬向后延,为夏季蔬菜匀出足够的生长时间。三个季节种植的蔬菜尽量在薄膜的喜好上相同,比如大白菜、黄瓜、莴苣的紫色系列,马铃薯、西红柿和芹菜的红色系列等。
根据安排,农户们在2月初种上大白菜、马铃薯,4月份基本采收完毕。稍作休整,5月份,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喜热又高效益的蔬菜苗又栽下了,7月中下旬开始大量上市。这一段是日光温室蔬菜的淡季,露地栽培的蔬菜又不成气候,碰上雨水多,病虫害就严重,雨水不大,虫子到处爬,这也是人们很难在六七月份买到外表光滑、成熟度好的西红柿的主要原因。而拱棚彩膜下的西红柿,病害极轻,虫害几乎没有,大受市场欢迎。“今年西红柿批发到了2块多,黄瓜3块多,把菜农们高兴坏了。”九月中下旬,日光温室的蔬菜下来,这批越夏蔬菜也进入衰老期,就开始准备种秋季的芹菜、莴苣、香菜等。菜农们以前种春秋两茬,一亩的棚也就能挣两万元,如今夏季这一茬就能挣到两三万,一年轻松拿到四五万元。
农民学生都关爱
从设施结构到种植技术、品种更迭、增温增光的措施等,山东一直在引领全国设施蔬菜的发展。作为知名的蔬菜栽培专家,艾希珍在农民培训、大棚菜指导上也花费了许多心思与精力。听她课的有农业厅、各地市的蔬菜管理者、高级技术人员,更有地市、县、镇、村里的基层技术员和种植大户。大家反响好,她的邀约也就更多。作为山东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知名专家,遇到大雨、大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她和团队成员会迅速出现在生产一线,帮助农民抢险解难,将损失降至最低。她懂得农民的需求,“基层农民接触专家的途经很少,能有机会为他们做点事情,心里特别安宁。”
在临沂沂水、菏泽巨野、泰安房村等地,她常进大棚帮农民为蔬菜开药方,更不厌其烦地在各种培训班上帮大家制定科学的种植规划。首选抗病品种,然后农膜覆盖,空气湿度小,病害就轻,用好防虫网,基本无虫害;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提早预防;再到安全期采摘,就靠近绿色标准了。“只要病害轻微,农民才不愿意多喷药;如果病害严重,你不让他打也不可能。就像人发烧了,医生说抗生素有副作用,你还是会选择吃药打针一样。”
“艾老师心里真的是装着农民。”园艺学院青年教师毕焕改告诉记者。她是艾希珍的博士研究生,也是工作助手。沂南县苏村镇杨家庄刘新华家是艾希珍多年的试验点,棚膜是课题经费提供,有技术问题随时打电话,产量高出好几成,他对艾希珍非常感激,总想送些蔬菜表达心意。艾希珍不但不收,测产拔出来的蔬菜,还按照市场价的两到三倍把钱硬塞到他手里。“艾老师总是说,农民种菜挣钱不容易,咱们别让人家受损失。每次去测产都有周围的菜农过来问这问那,艾老师也总是笑盈盈地回答人家。”
“我的目标就是成为艾老师这样的人:论文发得好,课讲得好,学生钦佩;指导生产上是行家,农民尊重;气质特别好,生活有滋味,给家人也带来舒适。”毕焕改的话透着俏皮,但的确是对艾希珍的生动描述。
学生们喜欢上她的课,给她的课评分一直是最高档;研究生报考时,不但园艺学院的涌着来,生科学院和农学院的学生也往实验室跑。生科学院前几年招过的本硕连读学生,每年都有来她实验室的。在艾希珍指导下,实验室几乎每年都能涌现优秀毕业论文,全院一年毕业几十个学生,只有两三篇能得到这种荣誉。
“在南校区的大棚里做实验,我为不会打药犯了难。艾老师正好碰上,背上喷雾器就手把手地教我。师兄的部分实验需要测酶活性,比较复杂,艾老师帮着他取样、配药品,包括后期的比色等,一步都没有落下。去年冬天,艾老师脚上长了疱疹,疼得不行了才去医院,在那儿打着点滴还给师弟修改论文。今年春天,小师妹突发疾病,艾老师不但陪着动了手术,还往医院送了七八天的饭。中间有两三天她出差,就让爱人崔老师代替送。我丈夫也是艾老师的学生,总是发自内心地喊她艾妈妈。”
前两天,艾希珍主持的一项辣椒砧木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又被学校评为师德标兵,毕焕改更为老师骄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