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网上给学生建了间“大教室”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6-11-27
 
  “现在学生抱着手机成为‘低头族’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了,既然堵不住那就用导的方法,让手机成为他们学习的工具。”数学系教师徐胜荣告诉记者。去年11月14日,徐老师申请开通了个人微信订阅号  “高等数学课程订阅号辅助教学试验”,推送习题解析图文、习题解析视频、习题解析图配音、QQ群典型问题整理等,推荐比较好的数学书目,考试前向同学们推送复习温馨提示等,关注用户分布在全国130多个城市,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运行一年多来,给校内外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同样受学生们欢迎的是数学系老师们建的一个个  QQ群。实际上,早在2011年,数学系教研团队的老师们就开始利用QQ群与学生沟通、上传课件、为学生解决问题、布置作业等。数学系副主任于瑞林老师介绍:“我们建立QQ群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我们多校区教学造成的与学生沟通不方便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们上完课要赶班车到其他校区上课,使得学生们遇问题无法及时询问。“课上听不懂、有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导致课后问题积攒过多,有些学生课后到办公室去问,我们每天也轮流在答疑教室值班,但还是有些学生不方便也不好意思去问。”于老师说。
  “几位数学老师每人都申请了几个QQ群,既有面向自己班级的,也有面向全校的,甚至还有面向校外的。”田祥老师介绍,“老师们把自己的课件、辅导资料、考勤表等文件分享到群中,供学生们学习和参考,引导大家提前预习、课后复习、相互督促学习。”同时,老师们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难点、关键点的补充,录成微课视频分享到群文件,更加生动地展现,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与我面对面交流时会比较害羞,但在网上他们比较活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会感到老师就在他们身边,可以随时为他们答疑解惑。”刘长文、郝建民、王希超等老师更愿意在群里回答学生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学生。QQ群把数学系的师生们都带动进来了,老师们在群里答疑解惑、布置作业、了解学习动态,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们有问题也敢大胆发到群里了。于瑞林老师说:“从与学生们在网上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讲课的不足,从而不断改善,双向提高,教学相长。”
  “我一般是把不懂的问题抄在纸上,拍照发到群里,会有很多同学为我解答,偶尔也有探讨不出来的问题,我们就联系老师。”2015级数学一班的李冉同学说。通常,同学们习惯于把问题拍照发到群里,然后集大家的力量去解决难题,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将问题和解决方案有效地分类汇总到一起,让同学们方便查询,便成了一个关键。”徐胜荣老师说。于是,数学老师们带着学生助教开始对聊天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对于在课本中存在的问题图片便会以书中页码和题目进行编号,其它的问题图片另外进行分类,而对图片不能检索识别的问题,他们只好选择利用自己课余时间手动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数学系教研团队还发现了很多精彩的解答和精品课堂笔记,于是他们利用微信公众号将其推广出去,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学生,引导他们去体会数学的魅力。
  徐胜荣老师定期将学生们的问题图片和解答过程分类整理到EXCEL表格中,为日后查询提供方便:“希望能将这种教学方式做成一种体系。虽然每位老师利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各有特点,但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们的学习。”她说:“QQ群是在网络上建了一间‘大教室’,在教室里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微信订阅号是给学生挂了一块‘小黑板’,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看或者不看,给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
  在群里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管理群务的不仅有老师,还有数学系教研团队聘请的小助教们,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但相同的是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今年20多个2015级学生被邀请到群里担任助教,主要任务是帮助老师发布公告、管理成员、回答问题、整理资料并向老师及时反馈问题。“刚开始建QQ群的时候,我基本上除了备课和上课,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群里回答学生的问题。后来慢慢步入正轨,我们就很放心地交给了学生助教们,在我看来,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时彬彬老师说。每天都有4到6个助教们在群里值班,负责群里大大小小的问题,协助老师批改作业。2013级数学专业的张维丽表示:“通过批改作业,看遍所有人的想法和思路,让我开阔了数学思路和视野。”
  数学系主任冯巍教授说:“我系近几年一直要求老师们大胆采用、积极改进,现在从课堂教学素材、教学手段到课堂外的教学延伸、考试成绩提交和管理都取得了极具特色的成绩,慕课、微课、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一应俱全,QQ与微信更是在班级教学的师生  “一对多”模式外提供了师生 “一对一”模式和师生间、学生间的“交互”模式,开创了个性化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