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伊始,我接到院教学秘书王老师通知:“2015级四个专业,有5名学生面临留降级”。看着他们远超一本线的高考成绩和多门补考不过的大学基础课,想着他们在入校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在自责之余,不禁反思是什么原因“困”住了他们成长。是网游,是恋爱,还是“叛逆期”?当我在震惊中平复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这些孩子的发展报告和我们多次谈话的记录。
在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多次交流中,我发现“偏科”“不感兴趣”“方法不适应”这几个词反复出现。事实上,大一学年的基础课设置和高中阶段没有太大区别,都包含文科和理科的课程,与高中阶段不同的是授课模式和课时长度。但由于大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老师不再对学生进行反复强调、强制学习,使得一部分自制力相对不强的学生没有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导致对课程知识掌握得不好。
也正是如此,他们开始落后于其他人,出现挂科现象。意识不到症结所在,他们只能找借口解释自己这一次失败,那就是“偏科、不感兴趣、方法不适应”。如果真如这些学生所言,那每个学期的课程设置是不同的,为何他们会一而再地挂科呢?难道这些高考的尖子生对于任何科目都“偏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困住他们的不是学习,而是不求上进、不知变通、不愿适应的思想。作为一名辅导员,我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及难题,帮助他们攻坚克难。
因此,在协助学生办理完降级手续,并与这五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交流后,我立刻让2015级每个班级开展了主题为“醒醒吧,学‘困’生!”的班会。在班会上,不少学生都分享了自己在大学学习中的困惑和在成长中的迷茫。为此我提出倡议:大家一起制定每周日程表、按计划推进学习进程以缩短倦怠期、增强自信心;每周日上午以班级为单位,大家一起核实学习进度、交流学习经验、制定下周日程,让“后进生”整理汇总本次会议记录,以促使他们认识差距、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