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看别人参加比赛都能获得好成绩,可是我怎么就不行,真不想再努力了。”
“老师,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想改变,但是又改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我在学校心理中心做咨询时,第15个咨询学生小王的问题。交流时,她低着头,情绪很低沉,话语中透露着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意。我耐心倾听她的想法,与她交谈。经过一个小时,她的情绪有了舒缓,微笑着离开了咨询室。
面对小王这样无助又迷茫的学生,我深感心疼与难过,总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帮他们排忧解难。在与很多老师和学生交流时,我发现能想到去学校心理中心咨询的学生相对还是不错的,起码他们愿意找老师寻求帮助。而有些学生在思想、学业或生活中有很多疑惑,甚至困难,却并不愿意主动去和老师、同学交流、寻求帮助。
记得有一年新生军训期间,我有意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小李同学不喜欢跟同学接触,并且跟我聊天时明显带有抵触情绪。我想她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故事,便主动与她聊天,寻找她感兴趣的话题。有一次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结束时天都黑了。她和我讲了之前被高中老师批评的经历,这影响了她对大多数老师的看法。讲到最后她流泪了,那一刻我的心被触动了,我想她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或许会有所缓解……最后我给她买了饭,送她回宿舍。分别之前我对小李说:“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加我微信,这样更方便与我聊天。以后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尽管告诉我,我们一起解决。”虽然那次我回去得很晚,但是我心里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的微信里又多了一个愿意和我交流的学生。
其实作为辅导员的我,一直希望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知道,做良师自己还需要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做益友自己也需要多些耐心、需要时刻“带着耳朵”倾听学生心声。所以,平日里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查阅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主动找到学生,当他们的“小耳朵”,耐心听他们的想法,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努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挖掘潜力、提高素质。
现在,很多学生都说我像大姐姐一样,甚至有些学生还喜欢喊我“学姐”,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对我的认可,而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