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黄河三角洲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2-28
 


图为张宪省与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郭九成签署合作协议


  1月24日,山东农业大学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我校正式与该示范区的全面合作正式开启。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是1997年成立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这项合作对我校今后的办学有什么意义、如何加强合作、做好工作?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领导和专家。

一片蕴含生机与希望的土地

     黄河三角洲主要位于我省东营、滨州境内。黄河裹挟的大量泥沙从这里奔腾入海,蓝黄交汇、激荡澎湃,平均每年新造四万余亩土地。
  提到黄河三角洲,人们自然会把它与盐碱地联系在一起。据统计,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拥有盐碱地5000万亩。昔日被视为盐碱荒滩的黄河三角洲,如今却是一片蕴藏着发展现代农业巨大潜力的热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16年11月4日正式挂牌成立。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农高区“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四化同步发展方面当好排头、作出示范,为促进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贡献。”国家对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的发展定位,赋予了它引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
  据介绍,黄河三角洲农高区面积规划为35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20平方公里,拓展区23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布局生态科技城、国际农业创新园、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与生物产业园、健康食品加工物流园、中以农业科技生态产业园。
  据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申长友介绍,农高区下一步着力将打造五大中心:打造国际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中心,探索盐碱地增产增效新模式;打造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展示中心,发展设施农业、设施渔业、光伏现代农业;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中心,打造“第六产业”新业态;打造国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共建设施农业智能装备研发中心,与以色列国家韦兹中心合作共建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共建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组建农业大数据库,打造精准智慧农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合作中心,加快实施中以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中加、中荷国际合作,筹建与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平台,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与黄三角农高区建设,是我校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张宪省校长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黄三角农高区是国家级示范区,投入大、建设标准高、涉及学科领域多,参与农高区建设,对提高我们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扩大办学影响、加强对外开放交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实力

     我校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关系源远流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组织多学科专家在这里开展科技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学校与东营市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校地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专家们经常深入一线指导生产,与专业户、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2014年我校在无棣县建立科研基地,参与“渤海粮仓”建设,在典型盐碱地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推进产学研无缝链接,安排30余项科研课题进行试验示范。这为更加深入地开展滨海农业研究与开发、加强与黄三角农高区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校科技处处长王中华向记者介绍,我校与黄三角农高区的合作,是包括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合作以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产业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科技创新、示范引领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黄三角农高区资源、特色、政策优势和我校学科、人才、成果优势,通过服务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拓展我校科技创新空间、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据介绍,我校与黄三角农高区的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共同推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联合组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河三角洲科研试验基地”“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农大黄河三角洲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和“农产品检测认证中心”,建设稳固型的农业科研平台和试验示范基地;二是合作开展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以我校为技术依托,联合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并在园区组织实施;三是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现代畜牧业、抗逆育种与栽培、智能装备、农产品储藏加工、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科研成果,为园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四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面向农高区需要,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人才联合培养长效机制,培养各类技术、管理人才。
  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平台、项目、资金、基地等硬件,而这恰恰是国家级农高区的优势。黄三角农高区本身就是一个大平台,通过参与建设,学校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申报项目、搭建平台、争取资金,建立基地。据了解,为了支持和加强盐碱地农业的基础研究,山东省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了联合基金,支持盐碱地改良、植物耐盐的机理、抗盐作物品种选育、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深入系统研究。除了可以组织力量申报联合基金开展基础研究,还可以围绕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申报包括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在内的更多项目。王中华说:“积极参与农高区建设,既是山东农大应当担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我们的重要发展机遇。”
  据了解,为满足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黄三角农高区也在积极争取创办高等学校。这所高校办学的思路是针对农高区的需要、农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国内外优势学科来办学,其目标是有特色、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我们学校的优势。王中华认为,参与黄三角农高区办学、培养人才,不仅可以发挥我们的作用、扩大影响,也会对我们学校本身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等产生积极影响。
  与黄三角农高区合作,对提升我们的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水平等也是一个重要契机。当前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全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比如我们每年都有不少成果,但几乎都是单一的成果,解决单一问题。而需求方需要的是完成配套的技术。这就需要我们按产业需求把成果组装集成,让科技成果发挥更大的效益。与农高区合作,对成果转化的破题也有重要意义。

抢抓机遇扩大影响

     在与黄三角农高区签订合作协议的仪式上,张宪省表示:“要以签订合作协议为契机,全方位参与、深度融入农高区的建设发展。要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农高区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与农高区一道积极推进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共同做好现代农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主动对接农高区产业链布局需求,参与到创新链的各个环节,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把农高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要吸引全球顶尖专家,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把农高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谈到下一步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王中华介绍说,要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在深入研究认识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保护规律的基础上,理清滨海盐碱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原则和思路,根据盐碱地农业的特点进行土壤改良、开展综合利用与开发。近期要首先做好联合基金的申报,力争在植物耐盐的机制、盐碱地的水盐迁移规律、设施园艺等方面争取项目、开展攻关,并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研究院和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的建设,搭建好创新平台,力争在盐碱地的生态、改良等方面取得有影响的成果。有了项目、平台,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来开展研究。
  黄三角农高区自2015年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以来,建设速度非常快。据了解,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5.3亿元,水、电、路、讯、污水处理等已实现全面配套,园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如今,综合科研楼、专家工作站和专家公寓已投入使用,农产品电商综合楼、智慧农业培训学院、农业金融大厦等工程正在建设,已具备全面实施国家战略的承载条件。园区已经与以色列、荷兰、加拿大等国家,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18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引进了研发平台8个,组建创新创业团队15个,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70余名,转化农业科技成果42项,顺利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研发平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农业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平台、中以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这个建设速度让人既深受鼓舞,又感到巨大压力。黄三角农高区是开放的平台,提供的机会是均等的,谁利用谁受益、谁主动争取谁就抢得先机,等待观望只会坐失良机。虽然这个园区就在家门口,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参与黄三角农高区建设,既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是展示我们办学成果的平台。农大人行动起来,向黄河三角洲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