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农业两股绳这样紧紧拧一起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2-28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制约,产学研脱节现象突出,许多农业科研工作者报完奖后,将科研成果往铁皮柜里一锁,就睡觉去了,导致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
  需求在哪里,科研的重点和方向就在哪里。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
  针对农业科研资源分散、共享不够问题,一号文件在体制机制上发力,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打通“神经末梢”。为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一号文件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
  建立成果转化机制。科研成果让农民群众用得上,让农业生产增效益,要建立成果顺畅转化机制。一号文件指出,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  “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动力,让他们不仅有研发成就感,更有成果转化为效益的获得感。
  凝聚社会合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离不开各类科研院校的作用。一号文件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摘自《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