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色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3-05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14个指导我国“三农”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进一步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方式,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足量的食品。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生产成本飙升、生态环境恶化、国际粮价压顶食品安全隐患的严峻形势,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的高速、超容工业化发展和大量浪费之间的关系未得到协调解决。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据估算: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到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60%;每年生猪病死淘汰量约6000万头,集中的专业无害化处理比例不高;有机污水达到90亿吨,几乎没有得到处理或利用。
  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由工业文明的高产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转化,我和团队针对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提出“黑色农业战略”,与绿色农业、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协调发展,形成“四色农业”产业结构。
  绿色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应以“十二连增”为基础,稳定粮食、畜禽产品产量,提升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快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有机污水的资源化。
  蓝色农业是指海洋、湖泊、江河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应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生态环境容量内予以开发利用。
  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利用,目前已经发展成完善的食用菌产业领域,其他相关领域正在强劲发展中。但是,菌糠废料的产生已经对白色农业自身发展显露出反馈制约作用。
  “黑色农业战略”针对有机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创新发展环境生物系统技术,直接破坏农作物病虫害的潜伏场所及携带载体,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  “一控双减三基本”中化学农业的减量化、零增长奠定了基础,为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植物保护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昆虫资源的现代产业发展,分别形成了相关的十几个产业领域,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新型昆虫源蛋白质和虫粪基人工土壤产业。昆虫源蛋白质可以补充鱼粉的产量不足、转化消除脊椎动物肉骨粉潜在的同源性蛋白质污染风险;虫粪沙本身就是生物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肥。昆虫的消化代谢机制不产生气体污染,昆虫的水分代谢利用机制不产生尿水。
  “黑色农业战略”发展和“四色农业结构”形成可以使大农业生产范畴的生物质资源得到“三全利用”(全物质利用、全空间利用、全过程利用),奠定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以“黑色农业战略”和“四色农业结构”理论为指导,我带领团队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科技站园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新农人生态循环农业教学模型,已经培训不同专业大学生600余人。在山东省莒南县践行了生态村落-特色小镇-县域经济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大农业范畴内构建了横向  “四色农业产业结构”,在管理范畴内构建了纵向三级组织社会结构。
  生态村落层面,选择了莒南县板泉镇小王刘庄村进行了村居庭院改造、厕所改造、生活垃圾三元二级分类系统实践、村落内水系建设、有机污水水塘净化生物系统技术等内容。在特色小镇建设层面,选择莒南县板泉镇,在它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布局七大特色板块:生态村落建设以小王刘庄村为示范点;养殖粪污治理,创新了环境昆虫转化和植物根系筛技术,以鸡隆河沿岸大白常村为示范点;作物秸秆资源化示范点;垂钓、观光、采摘、游乐一体化现代农业综合功能展示区示范点;以渊子崖抗日事迹和王璟御封园为基础,建设了爱国主义和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传统条柳编和木梳工艺品为贸易型特色产业;种养转、粮改饲一体化产业示范区,以原有蔬菜、果树、中草药和花卉示范园为基础,重新关联布局,形成大区域化共同体运作机制。
  结合本次会议的“大健康”主题,山东省莒南县践行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实施黑色农业战略保障了食品安全,通过运行四色农业结构贯通了生态循环,通过实现环境改善保障了人体健康。
  实施  “黑色农业”发展战略,构建“四色农业  ”产业结构,践行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系列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并进行长期的实践检验。
  (本文系作者2017年北京“健康中国”议题发布会发言材料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