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山东农业大学首届教学杰出教师奖,农学院教授李兴锋既欣慰又忐忑 。“欣慰的是自己用心备课,专心上课,耐心与学生交流得到了农大师生的认可;忐忑的是这份荣耀是遗传学教研室优秀的教学氛围所成就的,而如何传承和发扬尹承佾、王洪刚、于元杰等老一辈教学名师的风操,是自己未来需要扛起的责任。”
“当好老师要先从做好学生开始”
2003年7月,李兴锋博士毕业,便留在农学院遗传系的讲台上。为了能够把课讲好,他不放过任何向前辈虚心请教的机会。导师王洪刚教授讲课在农大知名,其内容深入浅出,节奏快慢有序,语调抑扬顿挫,声如洪钟,气场十足。所以无论王洪刚老师在讲台上,在实验室里,在报告会上,甚至在田间地头,李兴锋都一直默默观察,用心体悟,反思自省,一点点提高自己授课的水平和能力。农学院教学督导组的冷寿慈、刘殿英、于元杰教授,曾经连续多个学期去听李兴锋的课,虽时有赞赏,但提意见也毫不客气。正是在老先生们一点一点的雕琢中,李兴锋成长为骨干教师,在课堂上收发自如,拥有了一大批喜欢他的学生。
“被老先生们当面批评的时候,脸面上挂得住么?”我问李兴锋。“没事啊,没有批评,哪来成长。在我看来,要想当好老师,就必须要先从做好学生开始”,李兴锋说。
“让学生不仅听懂课,而且爱听课”
十几年来,李兴锋给本科生讲授“遗传学”和“遗传学实验”,给研究生讲授“基因组学”课程,并逐渐成长为“遗传学”和“遗传学实验”课程负责人。“遗传学”是我校大农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15个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内容和中学的生物学内容相衔接,不少学生对上课缺乏新鲜感。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李兴锋在每次课前都会做足准备,大到科学知识的讲授、人生智慧的传播,小到语速语调的应用、肢体动作的表达,细到每张幻灯片字体大小、动画出现的时间,他都要仔细斟酌、反复实践。他制作的教学幻灯片文字简练清晰、重点突出,在幻灯片中加入生动形象的链接内容,如各种遗传学基本原理的动画、遗传学实验的虚拟操作、最新科研进展的新闻或网站等,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在研究生《基因组学》中,他将常用的笔试考核方式改为学生自己讲解前沿课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让他的学生爱上了听课。
“把网络空间,变成教学新阵地”
李兴锋常常说:“互联网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玩具。”为此,他积极利用公共邮箱和网络QQ群等聊天平台,回答和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现代遗传学发展动态与最新实践应用及时更新到网络空间教学平台,学生有时遇到难题在QQ群里询问,即使是夜里11点,他也会及时回复解答,这既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又使学生暖心向学。
遗传学实验,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为此,李兴锋在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他的教学团队将现有遗传实验内容录制了8个数字微视频,每个15分钟左右,通过“遗传学实验”教学网站发布。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利用课堂空余出来的时间开展讨论和进行实验操作。“翻转课堂”还增加了部分拓展性实验内容以及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丰富了现有遗传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他们还制作了Flash动画资源,实现部分遗传实验的虚拟操作,真正地将网络空间变成了教学新阵地。
近年来,作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泰安分中心副主任,李兴锋教授主持完成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十几项课题,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完成“遗传学A”和“遗传学B”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大纲的修订,副主编或者参编4部教材、1部专著。作为一名普通老师,他每年完成教学和实践400余学时,教学质量评价一直保持优秀,并在2014年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技能比赛二等奖,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省 “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2016年被评为校 “青年岗位能手标兵”。谈起这些成绩,李兴锋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八字箴言是老一辈专家学者身体力行告诉我的。传承他们的品质,随时代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自己,是我一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