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证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建设方案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3-11
 
  3月5日,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邀请同行专家,对“十三五”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该方案提出,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拓展学科内涵,提升创新能力,为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校长张宪省、副校长王振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任于振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农业部科教司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调研员郝先荣,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学科群相关的各专业、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科研观测试验站的30位专家出席会议。
  张宪省在致辞时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农业发展战略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中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对我们的学科建设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今天专家们对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将为下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起到很好的作用。山东农大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作物学学科已经进入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希望各位领导、专家继续对这个学科给予支持、指导,推动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水平,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郝先荣在讲话中对  “十三五”期间学科群的建设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主动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要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来加强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满足生产需求;要着眼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凝练方向,强化节本增效、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二是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有效措施,开展联合攻关,推进科技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三是加强运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要强化依托单位和各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的责任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创新运行机制,科学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确保高效运行。
于振文就做好学科群“十三五”期间的工作谈了意见。他强调,“十三五”期间,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学科群要适应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优化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围绕作物生产节本增效、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研究方向正确才能科研成果丰硕,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新的力量,也促进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科的新发展。
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是以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设立于我国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的11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15个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重点实验室体系。据介绍,“十二五”期间,该学科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总计经费21.3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20项。“十三五”期间该学科群将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构建作物丰产节本增效绿色生产的现代农作制度,创建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地力水平协同提高,抗逆丰产稳产,精确轻简化生产和绿色增产的栽培理论与技术。把本学科群建设成为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研究平台、汇集优秀人才的创新团队、高效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确保国家主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做出重要贡献。在主要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根据这一目标,将重点建设和发展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分子机理和环境、栽培技术对其调节的分子机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栽培理论与技术;农田生态系统及其作物的适应机制与调控;作物高效耕作与农作理论与技术等4个学科方向。并对综合实验室和各专业、区域重点实验室,以及科学观测试验站在学科方向、科研任务、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内外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提出了要求,建立了学科群内组织管理机制、科研协作机制、学术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知识产权及成果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
论证委员会专家听取了学科群“十三五”建设方案汇报。经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方案总体符合国家农业宏观发展战略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内容具体明确,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