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小麦专家王振林教授,玉米专家张吉旺教授来到济宁市兖州区考察小麦生产,并就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进行专题调研。
兖州区是全国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与我校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这里的农业技术力量强、农民种田水平高、土壤条件好,我校的许多小麦、玉米研究课题在这里进行,并创造了多项重要成果和高产纪录。
王振林、张吉旺首先来到新驿镇大南铺村。兖州农业局和农科所在这里建了400亩的试验田,有十多个小麦品种,在栽培技术、肥水管理等方面做不同对比试验。这里也是王振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小麦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点。兖州农业局副局长武同华、农科所所长王西芝向王振林介绍了这里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系 “9088”“济南17”“红地95”“济麦229”的特性、栽培管理和品种生长情况。王振林边听边察看小麦苗情,他发现这里小麦群体密度偏大,个别品种有冻害现象,就提醒技术人员今后在栽培管理上“要减播量、延播期、育壮苗、防冻害。”他说,审定小麦品种,抗冻、抗病、抗倒、抗旱等都是重要指标。这几个品种中有的优点很突出,但对这些缺点也必须重视,否则一遇到异常天气,就会造成严重损失。
小孟镇史王村有兖州农科所的试验田,也有王振林指导的小麦高产攻关田。这里的小麦密度合理、长势整齐。王振林走进田间,用手扒开麦苗,仔细看分蘖情况。他对技术人员说,这块麦田密度很标准、管理也很好,但同样也有受冻现象,看来在品种选择上对抗冻性要高度重视。下一步要采取技术措施,尽量减少冻害影响。
兖州大华机械有限公司是全国较大规模的农机具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四大类一百三十余个品种,公司“大华宝来”品牌是山东省著名商标。王振林、张吉旺来到这里,向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小麦、玉米生产用的各种耕作、播种、收获、农田管理机械的性能,就相关的技术问题与企业人员深入交流。王振林说,粮食生产要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必须提高机械化水平。目前我们在这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要高度重视农机农艺结合,不仅农机研究人员要加强研究,我们的育种、栽培研究人员,在选育品种、研究技术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如何提高机械化水平。当听说企业与我校机电学院老师有共同开展的研究项目时,王振林十分高兴,他希望学校有更多的老师与企业加强合作,在农机农艺结合方面出更多高水平成果。
益海嘉里(兖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是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直接投资的外商侨资企业,有年加工30万吨面粉厂和12万吨花生油的能力。王振林、张吉旺来到这里,听取企业技术人员关于当前主要小麦品种品质特性的分析,就如何提高小麦品质与企业负责人探讨交流。技术人员介绍说,当前国内优质小麦品种在品质上与国外优质小麦还有一些差距,主要问题是品质指标不均衡,有些指标非常好、有的指标却达不到要求,而且国外优质小麦在价格上也占有明显优势。
在听取了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介绍后,王振林就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题目了,关键是如何解题、如何落实。从粮食生产和科研来看,提质增效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当前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品种结构调整。过去品种选育强调高产,高产品种多,优质品种少,调整品种结构,要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加强品质研究,重点加强市场需要的强筋、弱筋品种攻关,特别是强筋优质小麦的新品种选育。二是技术结构调整。小麦栽培的技术大都以高产为导向,关心高产纪录,对优质栽培和节本高效栽培的关注和研究不够,今后要重视提高品质的技术研究,根据品质指标要求研究栽培管理技术,让品种与技术配套。三是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当前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经营不利于降低成本和技术、质量管理,要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四是投入结构调整。过去小麦生产投入高、产出低,肥水用量大、利用效率低,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环境资源代价大,市场竞争力弱;过去为提高产量,过量使用化肥,不仅影响了品质,也造成了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下一步要做到精准施肥、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改良土壤、提高品质。在农业用水上要通过技术管理,实现节水灌溉、精准灌溉。
在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中,张吉旺就加强产学研结合谈了意见。他认为,粮食加工企业可以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设立课题,提出品质目标,由科研人员攻关,提高育种研究的精准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持。
王振林、张吉旺表示,下一步将组织科研人员与生产单位加强对接,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提高科研的针对性,为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