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铭记大师风范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3-25
 

图为余松烈院士(左一)生日时与于振文院士的合影


  余松烈先生是我做研究生时的指导导师,我作为余松烈先生的助手在先生的指导下工作了35年,我的一点一滴进步都蕴含着先生的辛劳和汗水。如今我步入晚年,依然在先生精神的感召下工作着。在思念导师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包括我这一代教师、中年学者、青年学者应该向余松烈院士学习什么……余松烈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小麦栽培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发展了小麦高产理论,为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他热爱袓国、热爱人民、对工作忘我投入、无私奉献,对科学重视理论与实践、严谨求实、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他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与爱戴,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是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余松烈院士的六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余松烈院士在大学学习阶段,受到赵仁镕等名师的深刻影响,对生物统计学、田间试验设计、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农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注认真学习,成绩优秀。在大学阶段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为他后来从事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余松烈院士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沿着正确的学术成长道路前行。他不断向生产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研工作。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创新,学以致用,是他学术成长的重要特色。
  余松烈院士崇尚学以致用,主张科学研究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既要有理论研究的创新,站在学科前沿,又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他一生将学习农学科学知识、思考小麦高产栽培问题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创新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和技术,在我国北方和黄淮冬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几十年来,余松烈院士始终扎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关心农业生产。他把生产中的难点、热点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科研理念明确,目的性、针对性强。他重视实践,在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的反复实践中,研究总结冬小麦深耘断根理论、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理论,然后用实践检验过的理论指导生产实践。走的是一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研路线。
  四是,余松烈院士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小麦单产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分析及其三对主要矛盾的论述方面。为研究和解决小麦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主要矛盾,余松烈把精力集中在对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上。先后创立了  “冬小麦深耘断根技术”、“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和“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这既是他对小麦栽培学学术研究的重要贡献,也是他的科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五是,余松烈院士贯彻农业“八字宪法”,重视良种良法配套和农艺农机结合,重视土壤、肥料、用水、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改善利用和对小麦根系生长规律、吸肥规律、光合产物的贮存与转运等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在小麦栽培管理中,他主张良种良法配套,提倡运用良种,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科学浇水、精播、植保、促控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小麦亩产水平。余松烈院士用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研究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六是,余松烈院士具有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范,他认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说:“山东农大人的精神应该是,自强不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敢为人先、勇攀高峰、服务‘三农’。”余松烈在学校为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举行的庆祝会上坦诚地说:“我之所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是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支持,以及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干的结果。”理论联系实际和踏踏实实地工作是余烈院士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余松烈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山东省小麦专家顾问团团长、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小麦课题首席专家,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他的学术成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和肥沃的土壤。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科学家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为余松烈开展学术研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余松烈心系小麦生产,在88岁高龄仍研究小麦宽幅播种技术和相应的播种机械。我们无比敬重余松烈院士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范,他是我们无比敬仰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