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凝炼特色 提升水平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4-08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校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已连续4年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去年11月,该学科喜获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3月29日,就植物科学学科下一步的建设思路和打算,本报记者采访了生科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院长郑成超及副院长王勇。
  “我们要把一流学科建设与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融合,形成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力争出高层次成果,并通过示范推广为高产、高效和生态农业生产提供源动力。”谈起植物科学学科发展,郑成超信心十足。

做强特色学科

     目前,植物科学学科有植物生殖与种子发育、植物根系发育与营养代谢、植物逆境应答与作物抗逆、植物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等四个研究方向。郑成超说,这些方向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在国内外同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有的甚至位于国际前沿,为学科将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但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植物科学学科,若单纯地主攻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国内某些985、211高校同学科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经过反复论证,学校、生科学院的学科负责人和有关成员最终达成共识:“只有凝练特色学科、做强特色学科,才可能实现省内、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的目标。”
  谈到如何做强特色学科,赵延兵说,学校传统农业学科优势突出,还有处于“领头羊”地位的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作物学、园艺学学科也有代表国内本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多名院士,这是我校独有的宝贵资源。下一步植物科学学科研究要与作物学、园艺学、动物学等传统应用学科结合起来,围绕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凝聚力量联合攻关,形成创新优势与特色。
  据王勇分析,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传统农业应用学科结合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在玉米方向的联合研究优势较为明显,华中农业大学则在水稻研究方面成就很突出,但在与小麦、苹果研究领域的联合攻关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高校或研究所形成明显的优势。为此,学院将一流学科建设目标锁定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小麦、苹果两个方向的结合,设立导向性课题,围绕一两个研究题目下大力气开展创新研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

建设一流研究平台

     一流的研究平台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好的实验条件,也是学校引人引智、留住人才的“秘笈”之一。赵延兵表示,力争把一流学科建设平台与学校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平台结合起来,打造国内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学院依托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转基因、分子测序等公共平台,并聘用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提高科研效率。
  “学院教师的研究基本都涉及植物形态发育、生理生化功能验证、基因水平三个层次的研究,但由于科研经费限制,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如植物活体成像仪等没有条件购买,有些中小型仪器还比较紧缺,影响了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层次。”王勇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获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后,学院查缺补漏,拿出部分配套经费分批购置有关设备,先“填平补齐”师生研究急需的荧光定量PCR等中小型仪器,再购置大型仪器设备,让每一个团队都能做好科研。
  郑成超说,为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已购仪器设备的闲置,并减少重复购买,学院让师生提前在网上预约,有序使用。“这种机制已经运行了近半年时间,效果不错。”

打造优秀团队

     “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一流学科建设都是空谈。”赵延兵掷地有声地说,生科学院要用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吸引国内外本领域知名实验室的优秀年轻人、顶尖人才加盟,同时还要培养好现有人才,尤其要为现有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配备好的科研条件,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谈及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打造优秀团队,郑成超表示,学院通过项目研究引导有关教师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团队,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联合起来形成有发展潜力的团队,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活力。赵延兵说,学院做好顶层设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生产问题,组建一个大的团队,再根据研究方向形成几个小团队,通过“兵团作战”形式将各团队的小成果组装成大成果。
  为了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和科研能力提升的机会,学院制定有关政策并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尤其青年教师“走出去”,去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所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国内的行业重要学术会议并争取在会上作报告等。学院还把国内外学者尤其著名专家“请进来”,为校内师生作报告,交流研究进展等。
  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生源质量直接影响科研创新的进展和水平。郑成超说,学院通过“吸优、培优、奖优”等机制,充分利用学校“齐鲁学堂”、创新人才计划等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同时拿出专门的经费用于研究生生活补贴、科研奖励等,争取留得住校内优秀本科生,让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做课题研究,为取得高水平成果打好基础。
  据王勇介绍,目前植物发育生物学等团队在科研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学院引进的张彦等泰山学者经过几年的创新研究,也取得了系列优秀成果,逐渐在同行中崭露头角。在这些优秀团队或教师个人的带动下,其他教师奋起直追,推动了学院整体实力的提升。
  赵延兵说:“我们希望通过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学院发展,五年后力争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