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印发“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人才“筑峰”与“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科技工作任务落实方案,进一步明确“双一流”建设目标、支持措施等内容,扎实推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进程。
《山东农业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我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思路、重点任务、经费使用、管理运行及组织保障等。
《办法》提出,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国家和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和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或国内一流前列。学校将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提高创新能力,产出一批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急需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合作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整体达到国内同类高校一流水平,为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在建设思路方面,学校以《山东农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为纲,深化综合改革,坚持扶优扶特扶需扶新,强化绩效考核,突出学科建设与科技前沿、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聚焦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组建、高效能公共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培育,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学校还将以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为依托,围绕产业链设计创新链,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发挥3个山东省一流学科的核心与引领作用,推动学科领域拓展和协同,打造优势学科群,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办法》要求,学校统筹建设六大任务,一是培养与引进顶尖人才,围绕学校顶尖人才“筑峰”计划实施,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培养杰出青年人才,实施“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三是打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提升创新团队整体科研水平及承担国家和山东省重大科研任务、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四是搭建公共科技支撑条件平台,依据“填平补齐”的原则,形成布局相对集中、功能系统完备、运行独立高效的开放型公共支撑条件平台。五是培育挖掘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相关学科加速发展。六是优化田间试验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南校区科技站园,逐步提升田间设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学科特色建设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强化学科育人功能,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相结合,支持具有优良潜质的博士研究生延长学习年限,加大资助支持力度。二是特色团队培育,遴选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设置引导性课题和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给予支持。三是特色科研条件平台建设,要依据学科研究特色需求,购置本学科专有特型仪器设备,同时强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协同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各学科要加强同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创新与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学术机构同方向团队实质性合作,支持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开展合作研究,接收国外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到我校工作学习。
《办法》还明确了学校“双一流”组织机构和管理分工等有关制度。要求各学科制定本学科各项建设任务的详细实施方案,经学科和学校两个层面的专家委员会论证、审核通过后实施。
《山东农业大学人才“筑峰”计划(试行)》和《山东农业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试行)》属学校政策性文件,与1512工程、《山东农业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共同构成学校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体系。《山东农业大学人才“筑峰”计划(试行)》规定了学校卓越人才(团队)培养计划和杰青、长江学者(团队)培养计划的遴选条件与办法、政策支持、管理考核制度等,旨在按照一流学科建设岗位需求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通过加快引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造就10名左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资助期限为四年。
《山东农业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试行)》具体规定了学校“杰出青年人才”遴选条件和办法、政策支持和管理考核制度等,旨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学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和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进行重点支持,通过培育造就一批进入学术或技术研究前沿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为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做好储备,保障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每年遴选一次,滚动管理,原则上遴选20名左右青年人才进行支持,资助期限为四年。
《“双一流”建设科技工作任务落实方案》就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学校公共条件平台建设与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补助经费、培育挖掘重大创新成果、站园建设等四项“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任务目标、组织实施、监督考核措施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方案》内容,学校将在3个立项建设学科内遴选支持10个左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团队,在省“双一流”支持期内,每年给予6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在立项建设学科的相关学科遴选15至20个协同创新团队,在省 “双一流”支持期内,每年给予3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专项支持经费的10%用于团队岗位补助。
学校将利用“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重点建设农业信息科学与技术、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农产品加工科学与技术和农村经济文化等4个公共条件平台的建设;设立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补助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校现有无运行经费支持的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和必要学术活动,促进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健康发展。每个平台每年支持10至30万元。
在培育挖掘重大创新成果方面,学校定向支持有冲击国家科技奖潜力的省部级一等奖申报和国家科技奖申报,通过挖掘、整合、提升,力争培育5至6项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
站园建设方面,以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功能明确、规模适度为原则,利用“双一流”奖补资金学校统筹部分支持科技站园布局调整、改造升级、土地整理等工作,优化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展示和学生“双创”的场地与支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