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书记“老宋”的5100多个日夜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5-14
 

  有这样一位支部书记,他厚道朴实,同事无论大小都亲切的叫他“老宋”。他古道热肠,遇到困难师生常说的是:去找老宋。在担任支部书记近14年里,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先后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泰安市“泰山先锋”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就是资环学院土壤植物营养党支部书记宋付朋副教授。

“教学是老师的天职”


  作为教师,宋付朋把教学工作看得很重。备课、讲课,课后辅导,他从不放过任何育人环节。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只要有疑问找他,他总是第一时间接听电话、回复短信,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从学习方法到考研就业,包罗万象的疑难问题是他教学生活的全部。作为支部书记,他总是默默承担新课和难课,并把自己摸索积累的课件和野外实习资料无偿分享给支部的老师们。
   宋书记对学生的关爱教导,对教师同事的谦和大度,紧紧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带领着党员教师投身到教书育人和专业建设之中。通过支部党员的努力,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明显增强,就业率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在支部的带领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06年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校级品牌专业,2010年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名单。

“科研是老师的本分”


  作为高校教师,宋付朋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等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24篇,获发明专利1项。除了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他积极带领党员参与学科建设。在国家“948”课题申报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的申报建设工作中,经常性的加班加点,导致部分老师干劲下降。面临时间紧、任务重,依然是老宋率先垂范、勇挑重担,耐心细致地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引导支部党员为学科建设付出与贡献。
   身为支部书记的他对集体和团队充满热爱,虽然经历了多次学科整合和支部调整,需要不断的磨合,但他坚持把党务工作深入到学科建设的细节之中。通过协调各方观点,虚心听取意见,把思想凝成一股绳,支部团队不但没有因为调整而影响工作,反而开足了马力,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学科平台堡垒:支部所在学科2005年获批建设山东省土壤资源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批建设山东省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批准建设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中心,2011年获批建设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并于2015年顺利通过验收。

“服务是党员的义务”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宋付朋引导支部党员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先锋意识,把实验室里的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作为“第一书记”帮包村专家服务团成员,他积极为帮包村出谋划策,寻找致富脱贫出路,挨家挨户进行施肥技术调查,针对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减少了因为施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他不仅自身身体力行,更是通过党务工作,鼓励和协调支部党员教师,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和科技下乡服务。其中支部党员骆洪义教授给山东农大 “第一书记”第二轮扶贫工作组帮扶的东平县接山镇朝阳庄村送去了基质加营养液的水肥一体化西红柿栽培技术,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带动了全村种植模式的转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更多的造血手段。
   作为支部书记,他充满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爱。以支部为战斗堡垒,以行动引领支部党员,充分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社会服务工作在支部党员中成了自觉行动。支部老党员张民教授发明创新的缓控释肥生产技术,不仅把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为全球最大的控释肥生产基地,而且制定的“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的大力推广,为农民节本增效上亿元。支部老党员刘春生教授作为配方施肥专家,多次开展新型农民和配方施肥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施肥技术水平,节约施肥成本,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他团结带领支部党员走出实验室,开展义务服务“三农”活动,把农业科技的种子播在了肥沃的土壤里。
   老宋带领的支部里,支部党员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突贡专家、省级先进工作者、省级教学名师、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支部也被学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