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我们要落实好党代会精神,高起点谋划,立足现实布局,做好苦练内功和协同创新两篇大文章,一步一个脚印,着力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在学校第七次党代会召开之际,科技处处长王中华向记者谈了科研工作的目标和思路。
王中华认为,学校科技创新要服务区域农村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农业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创新服务的能力并具有全球眼光。“要把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围绕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目标,认真分析科技创新优势、特色和不足,选准突破口,科学布局、整合和发展全校科技创新资源,在农村农业发展的若干领域形成全局性的创新引领能力。”
王中华说,学校要考虑如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接,学科要考虑如何与行业的发展需求对接。因此,学校要做好高起点的顶层设计,围绕农村农业发展布局创新能力,其中农学类学科要围绕战略性产业科技问题,基础类学科要围绕颠覆性理论问题,工程类学科要围绕战略性工程技术问题,社科类学科要围绕重大发展战略问题。
“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实力需要学科间更加协调地发展,基础研究突破为应用研究带来颠覆性技术突破,应用研究为基础研究提出重大理论问题;主导学科向协同学科提出创新需求,协同学科为主导学科提供技术支持。”王中华认为,学校要依托优势学科,组建学科群,加强相关学科的协同作用,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真正起到引领区域、全国甚至全球行业发展的作用。学校优势学科要与时俱进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
王中华说,教师和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链条的最末端,其科技创新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完成课题任务和学业,但并不能天然地与社会经济需求相对接。要把具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汇聚成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打造课题-团队-学科-学校相衔接的校内科技创新链。
“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强不强,还要看校外高水平实验室、科技园区、龙头企业愿不愿与我们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在合作中我们有没有强势的话语权。”王中华说,学校要有一只善于技术集成,以整体技术方案形式进行技术推广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效能和效益。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人。”学术领军人才不仅要业务水平高,还应思想素质高、组织领导能力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以此为目标,创先争优,努力成为“两高一强”、又红又专的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