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推进昆虫资源产业发展,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支撑和服务。”这是6月24至26日在莒南县举行的首届全国昆虫产业化大会上专家学者达成的重要共识。
这次会议可以称得上一次高规格的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印象初,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卫,以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200位代表参加会议,韩国也派出了由23位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家组成的代表团参会。会上,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昆虫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昆虫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昆虫在污染治理、食品安全、生态链平衡、有机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作用等多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对昆虫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过去在我们的认识中,昆虫常与害虫联系在一起,而专家们却不这么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生物技术首席专家冯颖研究员说:“昆虫是地球上已知种类最多的生物类群,据估计,昆虫种类约有3000万至5000万种。昆虫中只有极少数是害虫,绝大多数是未被充分利用的生物资源。”
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植保学院教授刘玉升认为:“农业由过去填饱肚子的单一功能,向优质、生态、绿色、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不能再用防治害虫的传统观点来看待农业、看待昆虫了。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是全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病死畜禽,垃圾、污水的处理,以及生态修复、食品安全等都与昆虫有重要关系。昆虫资源产业化或许会成为破解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一把钥匙。”
为大力推动昆虫产业发展,2016年中国昆虫学会设立了昆虫产业化专业委员会,黄大为研究员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他在谈到这个专门委员会设立的初衷时说:“目前除养蚕业和养蜂业外,其它昆虫的市场认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少优质产品。影响昆虫产业的原因很多,但科研机构和高校对昆虫产业支持不够应该是首位原因。虽然中国昆虫学会在2002年就设置了资源昆虫专业委员会,但没有将产业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我们成立昆虫产业化专业委员会,目的就是在全国层面推动昆虫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加速应用昆虫学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让昆虫学研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社会的需求、产业的需求,应当成为科研的推动力之一。”
谈到今后昆虫产业的发展,刘玉升认为,昆虫资源产业化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环境昆虫、饲用昆虫、食用保健昆虫、天敌昆虫等,当前要优先发展的是环境昆虫,我们要把科研、产业发展与国家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重大需求相结合,在利用昆虫处理农业废弃物,以及畜禽粪便、病死畜禽、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黄大为认为,昆虫产业化发展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要防止一哄而起,在扩大需求、探索需求多样化方面多做文章。二是要加强产品深度研发,推动昆虫产业向健康、食品、饲料、美容、药品、文化等众多领域发展。三是要关注产业的有序发展。产业化不光是企业家的事情,也需要科学家助力。科学家不仅要在产品研发上助力,还要围绕全产业链的所有要素发力。四是稳步推动产业联盟的建立。昆虫产业涉及众多领域,无法划分到具体产业领域中,因此常常缺少产业政策支持、缺少行业标准;而昆虫产业化专业委员会也不是行业协会,没有权力行使行业协会的职责。因此,我们要稳步推动产业联盟,利用企业化管理运作来推动行业联动,维护行业利益,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这次大会突出了科研与企业结合的特点。会前举办了全国昆虫产业博览会,展示了30余家企业在昆虫养殖、产品加工、设备制造等方面的成果,与会人员还参观考察了相关企业。企业家也应邀在会上作报告。泰安市鹏飞宠物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查传中介绍了他们开展昆虫生产情况。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公司主要经营宠物食品养殖、加工、销售及出口,2017年从春节至今出口量已经超过了300吨,并增加了黑水虻和蟋蟀。查传中说:“昆虫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希望专家进一步开发昆虫潜在的价值,做出更高端更有价值的产品。”
我校在昆虫资源现代产业化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植保学院党委书记谢胜利说:“学院挂靠有两个社会组织,即山东省虫业协会、山东昆虫学会。这两个社会组织在引领昆虫产业化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成立的山东省虫业协会,其主要目标是促进昆虫资源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