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在玉米地里洗桑拿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9-05
 
  今年夏季,高温酷暑成为日常天气状况。不管年龄大小,许多人感叹 “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热的夏天”。对搞玉米研究的人来说,那高高的玉米秆,不透风的玉米地,却是工作的战场,必须坚持的地方。研究玉米栽培的农学院刘鹏教授直言:“暑假里很多天,我们都在玉米地里洗桑拿。”
  刘鹏老师从事玉米栽培生理生态研究,包括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等多项课题,研究根系、水肥、轮作等多个因素与玉米增产、增质的关系,对相关综合技术体系做集成研究与示范。
  暑假里做实验,除南校区黄淮海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的试验田外,刘鹏老师还在泰安岱岳区马庄镇安排了30多亩,从学校开车过去得一个多小时。研究玉米栽培,需要按照一定的生育时期进行系列的田间测定,田间取样、挖根、测光合等,多种工作应接不暇。“玉米科研劳动强度大、舒适度低是众所周知的,今年又格外热,衣服刚穿上就湿透了。我和学生每次去都是带两套衣服,干完活到车里必须快速换一身干爽的,否则一开空调,浑身冰凉,很容易感冒。”
  大热天防止着凉感冒,注意一下比较容易做到。要防止中暑,需要更加小心。刘鹏老师说,今年鲁北几个地市的部分玉米因受孕穗期高温的影响导致畸形穗比例增大。玉米都热坏了,但是做玉米研究的人还得往玉米地里跑,需要测算各种情况下的生长数据。
  “说实话,在玉米生长时节,我们做玉米研究的人比种玉米的农民要辛苦多了。除草、施肥之类的农活,农民可以一早一晚趁凉快干。我们测光合,必须在晴天10点到14点阳光好的这一段时间。挖根倒是可以稍微早一点,但是太早了田间湿度大,也不方便。”刘鹏老师说,他和学生下地前一般都会喝上两瓶霍香正气水,以免中暑。
  心疼学生酷暑下劳作的辛苦,刘鹏老师就找了13个工人帮忙挖根,学生做点技术活。说好一天100元钱,结果工人干了一上午就罢工了。刘鹏老师给人家商量着加钱,150、180都不行。工人们说,就是给200元也不干,热病了去打针还不够医药费呢。没办法,他只能继续带着学生自己干。
  “的确辛苦,挖根这活干了两天,我就发烧了。最难受的不是热,而是闷,不透风。”刘鹏老师说,他算是明白了民间谚语“玉米地头上最凉快儿”这句话的幽默了。“玉米地里面又闷又热,地头上自然是凉快的了。”
  很多人不明白做玉米研究的人的辛苦,跟不了解玉米的生长习性有关。刘鹏老师介绍,玉米从播种到拔节期、三叶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等生长的12个生育时期,是在110到120天之间完成的。6月中旬播种,20到30天后进入拔节期,再过30天左右,玉米株高会从30厘米猛涨到3米,平均每天长高7到9厘米,简直是拼了命在生长。科研人员测各种数据,自然是不能停歇。

  “尽管冒着高温酷暑,因为是科研任务,学生们依旧做得很认真。我们只能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讲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教授更多的操作技能,让大家更有收获感。”刘鹏老师,对学生有着真诚的体谅和温暖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