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9-19
 

  大学生活是一代代新生入学适应、知识获取、经验批判、体验试错、成长发展、毕业离校的持续更替过程。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站,是引导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人生事业成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都非常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而入学教育的效果,是决定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职业生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决定着学生一生的走向和高度。我们认为,新生入学教育应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关于价值观教育问题。大学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环节,是大学教育的有机整体,是大学教育顶层设计下的一部分,必须紧紧围绕而不能偏离这个目标开展。从接受者角度来看,就要解决好“我是谁、我将成为谁、我如何成为我期待的那个谁”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业规划中找到出发的位置和方向,更要努力发现如何让自己走得远的方法,这个问题事关学生的价值目标、角色定位、成长期待、内生动力、情感调适、人际关系、学业成败、职业选择、事业成功等方方面面,在入学教育中必须帮学生搞清楚,这样学生的大学生涯才能开好头、起好步,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求学生涯中行稳致远。
二是关于专业教育问题。一般来讲,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而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普遍社会认知中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或者说并不了解其中的严格区分而往往简单化地搞在一起,甚至达不到科普的水平。比如农学就是种地、植保就是打药逮虫子、建筑学就是搬砖、法学就是当法官和律师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这只是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来帮学生搞清楚。因此,我们进行专业教育既要根据不同专业将来可能的职业选择的素质构成讲清楚,回应学生的期待,澄清模糊认识,更要把专业在社会分工中的社会责任、职业定位、职业伦理、价值实现等方面讲清楚,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该专业的原始冲动和持久动力,养成习惯并内化为个体意志品质。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以学生为核心,以成果为导向,讲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知识架构、素质构成、课程支撑、通识要求、实践环节等从而达成的专业人的职业定位,形成逻辑闭环。
三是关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教育问题。大学因其有大师和学生的存在承担着教书育人等社会功能才称其为大学。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而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但是大学又不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大学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作为个体与世界、与他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义利观,努力调适心理与情感,健全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与个人、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社会教育要让学生用哲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既要思考关于宇宙、关于世界、关于环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又要思考关于家庭、关于感情、关于事业、关于职业、关于情绪、关于矛盾调处等具体问题。所谓格物致知,所谓上善若水,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过只是教育的视角和手段而已,属于方法论范畴。
  现在我们的入学教育内容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层出不穷,然而真正有效的教育还是要以人为中心,尊重教育规律,避免把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真正做好有温度有内涵的新生入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