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成效喜人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9-26
 
  近日,山东省科技厅公布了2017年度山东省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估结果,我校参评的10个省级 (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部通过评估。学校科技处处长王中华说:“学校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粮食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联合攻关,多项科技成果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学校目前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9个,其中国家级平台3个,各部委平台12个,省级34个,厅局级4个,校级16个。“学校结合落实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需求,搭建创新平台,组建跨学科的创新团队,最大程度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副校长高东升说。教师在科技创新平台中,立足平台承担的任务,解决所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联合攻关,真正实现“1+1>2”的正效应。
  三十余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分别聚集了小麦遗传改良与栽培、粮食加工、农业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农业微生物、数字农业、风景园林、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涉农领域的研究,科研人员集成有关新技术和新产品,在研究基地或相关企业示范推广,成效喜人。在2017年度山东省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估中,农业环境污染控制、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2个中心被评为优秀,4个中心被评为良好。
  据农业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朱鲁生教授介绍,团队成员从农药污染控制及修复工程、肥料污染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等方面开展了长期大量研究,通过多种手段筛选、驯化获得了 400多种高效降解几十种农药的微生物菌种,并利用高效降解菌对阿特拉津和硫丹等农药污染的土壤和水体进行了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心成员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如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制备了多种生物炭,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及农田土壤污染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还对研制的作物秸秆液化树脂包膜控释肥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生产出缓控释肥料新产品,并推广应用到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果树、蔬菜等多种作物上,增产10%以上。
  “我们中心仪器大多数是国际先进的进口设备,总值2300余万元,现在加入了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在使用人资格审核、预约使用、使用历史记录等方面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尹洪宗教授说。中心人员对食品中农药、兽药、激素、添加剂的常规检测方法进行改进,并将在农药检测、可降解农膜研发等方面取得的新技术,转让到安丘外贸公司、烟台众得集团、京博农化公司等六家企业,获得一定的转让收入,还为企业解决了瓶颈问题。
   麦遗传改良与栽培耕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栽培技术、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被农业部定为我国小麦生产主推技术,在鲁、豫、冀、皖等省累计推广3.4亿亩;山农20号小麦新品种全国推广面积超过6000万亩。城乡风景园林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了40多个园林植物新品种,制定发布了4项行业和地方标准。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了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农艺农机配套技术,在滕州、莱阳、菏泽等地累计示范推广27.6万亩,粮食增收2342.5万公斤,节支1194.7万元。畜禽疫病防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禽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成果成功申报法国专利,实现了我校国际专利零的突破,相关成果在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种禽生产企业进行实施和示范,近三年减少经济损失100 多亿元。
  学校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各类评选中捷报频传。其中在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医学、药学、生物和公共安全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工作中,学校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被评估为良好等次,获得12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资助。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第二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中,学校牵头组建的“绿色低碳畜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与农产品精致化市场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分别被认定为立项、培育建设类中心。